實體經濟不行了,互聯網也不行了,我們該何去何從?
作者:楊沁錕
企業興盛或衰落、股市繁榮或崩潰、戰爭與經濟蕭條,一切都周而復始,但它們似乎總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時候來臨。
——彼得·伯恩斯坦《風險》
全世界都變了。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涉及!鐵打的地段,流水的店。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斡旋調整。
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關店潮湧現的怵目驚心甚至比開店的宏偉計畫更值得關注。中國許多行業正面臨著大洗牌。互聯網時代,很多人認為,壓垮實體的“真凶”是電商。
但真是這樣的嗎?實際上,電商裡的廝殺早已經是慘不忍睹——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成功的永遠是少數。現在你也會常常聽到一句話:電商越來越不好做了。
難題撂在我們面前:實體不行了,互聯網也不行了,我們何去何從?
1實體經濟到底有多艱難?
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實體經濟有多慘?網上流傳的一個比方很貼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時候,一個打火機是1元,現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個打火機還是1元。這些製造業老闆是不是很悲情?
2016年3月,光穀客一篇《武鋼減員5萬,一個普通鋼鐵家庭的沉浮》的調查報導在互聯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鋼現狀讓人觸目驚心:
總經理落馬,裁員5萬人,武鋼成為一座溫水煮青蛙式的封閉城堡。連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鋼不行了”。武鋼在2015年第三季度進入全面虧損,每月虧損額達到5億。“在去產能這個大背景下,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這8萬人不可能都煉鐵、煉鋼,那麼只能有3萬人煉鐵、煉鋼,裁員5萬人,這就是武鋼現在在做的事情。”
武鋼大規模裁員只是傳統製造業舉步維艱的一個縮影。
傳統製造業哀鴻遍野。農業,三大主糧價格全線下跌。工業,PPI連續49個月下降。餐飲,中高端的都賣自助餐了。酒類銷量下滑,紅酒爛市了。鋼鐵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價格了。
製造業的萎靡直接導致的是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很多開實體店做生意賺錢的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有的直接關門倒閉。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發展,未來幾年,實體店倒閉潮會越來越猛烈。
年初,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實體店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屍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甯等等知名品牌。
實體店的倒閉,讓很多人把矛頭指向電商。甚至很多實體店在清倉處理時打出了這樣的標語:“網購打擊生意難做”“微商瘋狂,網購瘋狂,生意不景氣,馬雲我恨你”,甚至極端的有“淘寶不死,中國不富”。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淘寶壓垮了實體,壓死實體店的竟是這些……
2尋找壓垮實體經濟的“元兇”
第一種死法:高租金壓垮實體店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導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開個小店,養活一家人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線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體驗的行業了,比如飲食、沐足、體育運動等。昂貴的租金成本,加入發展狂熱的互聯網,確實是越來越多的生意從線下轉到了線上。
第二種死法:高稅費之殤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動不動被科長起訴罰款,你還得找個律師應付一下。如果還覺得容易的話,你可以辦個企業試試看!
現在在上海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夠在養活這麼多人的情況下,還能夠賺錢?
第三種死法:林林總總的成本節節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黑白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智慧財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第四種死法:融資難,難於何處?
沒當過老闆,很難深刻體會到貸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去申請企業貸款,那無數表格和各種痛苦,會讓你覺得辦企業好像是在幹壞事。如果是炒房去貸款,隨便開個假證明,說自己月薪四萬,銀行會默契的假裝不知道,閉起眼睛放貸。
為什麼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後無處投資,於是資金在國企手裡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國企成為貸款的二道販子,再扒了小老闆一層皮。中小企業雪上加霜,慘慘慘。
第五種死法:勞動力的缺失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築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製造業根本無力對抗。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誰去競爭?
所謂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
基建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許多高速公路給農民工發高工資,但本身虧損,搞笑吧?一旦不印,農民工的高工資立即就沒了。
3互聯網泡沫
問題是,實體店哀鴻遍野,難道電商就是風生水起了?
其實,電商也未必見得樂觀。電商早已不是一片“藍海”了,拼得熱火朝天,成為死屍一大堆的“紅海”。
從1994年到2016年,中國互聯網這22年,歷經門戶為王、網遊興起、戶外媒體崛起、搜索勝出、網路文學問世、電商混戰、千團大戰、網路視頻爭雄、社交熱潮、P2P爆發、O2O潮湧等諸多創業風口。
這中間,一敗塗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傾家蕩產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將成名萬骨枯”適用於每一段互聯網發展歷程,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在互聯網大潮中向死而生,e租寶、順豐嘿客、拍拍網、雅虎中國、e洗車的慘案還歷歷在目,成為在中國互聯網創業風口下逝去的公司。
過去,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互聯網人士嘲笑為老土。互聯網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去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都快倒閉完了。互聯網泡沫的繁榮下,投資與創業成了時髦的運動。
然而,一時被資本烘托得高大上的項目,大多數經不起現實與時間的考驗,很快就陷入了困境。過去兩年時間裡,每天都有O2O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也有O2O創業項目中止、倒閉。
每年央視的3.15晚會都會讓很多企業顫抖。去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出“刷單”內幕,又引起了一陣騷動,但這早就是老生常談的行業潛規則了。做電商的人都說:“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實體店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而今年315晚會上一批互聯網公司被啪啪打臉:線上外賣訂餐平臺餓了麼是“黑心外賣”;車易拍被曝利用資訊不對稱,截留利益;淘寶、大眾點評、美麗說等刷單求好評;海淘兒童用品抽檢超1/3不合格;智慧設備存在安全性漏洞,比如無人機,智慧攝像頭;手機APP扣費軟體;免費WIFI可瞬間盜取一切隱私……
可以這麼說吧,10家互聯網公司7家是要被淘汰的,2家是在慘澹經營的,而只有1家還是可以賺到錢。互聯網競爭更為慘烈,那是華麗麗的車輪戰,是通過價格碾壓來實現自己的生存的。
現在的各種互聯網創業風起雲湧,不要多少年,90%都會倒閉。大浪淘沙,有資料顯示,國內互聯網公司一年消失了約480萬家,只不過,互聯網公司的死不像實體店死得那麼直觀。
此起彼伏的互聯網公司,“失敗基因”在時時發酵,令人眼花繚亂的網路概念,給自己冠以P2P、眾籌或互聯網+等新鮮名詞的新興企業家們,誰能告訴我們,究竟要過多久,他們中的多少人以及他們的企業也將會出現在失敗者的名單中呢?
4我們的未來在何方?
實體店與電商競爭確實極不對稱,實體店面臨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還有衛生、消防、工商等費用,最後還有逐年攀高的房租,這些支出可不是小數目,而電商恰恰可以規避掉。也就是說,實體店將這些支出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對於電商而方,恰恰相當於讓利給了消費者。於是,線上線下已然出現了兩種價格機制。眾所周知,消費者是有選擇權,他們當然想規避被殺豬的可能。
因此,現在最現實的,還是探討一下商業競爭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市場定價機制未建立健全起來;二是線上線下稅費沒有完全統一起來。二相綜合,導致市場徹底搞亂,就陷入了目前的亂局。
看看鄰居日本,互聯網化程度其實領先中國,但實體店依然是民眾的首選,電商是作為在體驗之後的便利性輔助。為什麼會出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費稅,線上線下都一個樣,價格都是透明的,而實體店的服務又做到了貼心到家程度,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一來,電商就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了,至於能夠維持一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確,一方面亟需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則是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把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許是一條出路。第三是學會跨界打劫。
這是一個跨界打劫的時代,你不跨界,別人就會跨過界來打你。賣手機的做汽車、做聊天的開銀行、玩遊戲的賣腦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輸了,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命運。
當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汰舊換新是一個自我修復、自我強化的痛苦過程。我們希望中國的這一代90後能繼承和發揚新時代的商業文明,不斷的創新和創業,改良中國私企的基因,從而創造更加公平的商業氛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