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家庭教育的六個最大“忌諱”(父母必看)

家庭教育的六個最大忌諱(父母必看)
                     教育思想網 郑州华瀚教育互动平台

導言  家庭生活中有種種根深蒂固、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從未加以審視的觀念,它們會帶來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覺,有時會成為教育的阻礙。例如,我家的孩子我最瞭解孩子畢竟是孩子養兒防老,不一而足。惟有破除這些框框,家長們才會少犯一些家庭教育中的忌諱

那麼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忌諱呢??


一、無微不至地關懷

  無微不至地關懷,這很能迷惑人,讓人以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很瞭解。其實,中國家庭教育的毛病之一,是家長很不瞭解自己的孩子。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

  我覺得,這個說法沒錯。因為從懷孕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這個世界上與孩子在空間距離上最接近的人。從牙牙學語,到十八九歲離家上大學,父母又是與孩子在時間上接觸最長的人。這個空間最短,時間最長,足以讓父母成為世界上瞭解孩子的當仁不讓的第一人。

  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說,一個表面現象。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問題的另一面。其實,父母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孩子的人。

  為什麼?

  劉三姐曾揶揄對歌的秀才唱道:講眼前,眼前眉毛有幾根?的確,天天照鏡子、看尊容,你知道自己有幾根眉毛嗎?當然,這是笑話。說明距離瞭解是兩回事。

  父母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的孩子,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容易帶上主觀色彩,被主觀的偏見蒙蔽。比如,只看到長處,看不到或不願看到甚至不願承認孩子的短處;二是自以為瞭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間的近距離拉遠了心理的距離。

  請試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嗎?

  我知道孩子的潛在興趣是什麼嗎?

  我知道我罵了孩子或打了孩子以後,他或她在心裡想什麼嗎?

  我知道孩子在心裡對哪個異性有好感嗎?

  我知道有什麼東西是孩子跟同齡夥伴說了,但沒有跟我說嗎?

  我知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不喜歡哪個老師嗎?

  我知道孩子最討厭我的什麼方面嗎?

  我知道孩子至今對我保密的事情嗎?

  ……

  做父母的心想,我天天好吃好喝地養著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對孩子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孩子能有什麼不讓我知道的呢?其實,這往往是一廂情願。空間的近距離和親緣關係,並不等於心理上、感情上的近距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實際上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孩子的人。特別是中國父母,從來都是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這個意識去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更給做家長的瞭解孩子增加了困難。


二、無節制地滿足

  中國家長對孩子無節制地滿足,說起來是有私心的,是有潛在的回報企圖的。無後為大、養老送終、重男輕女、光宗耀祖……都是私心的文化根源。

  有哪個中國家長完全不想孩子將來回報自己的問題?換言之,有哪個中國家長不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有哪個中國家長根本不去想孩子將來要報答父母的問題?恐怕很少很少。

  美國的家長一般都不指望能從長大的孩子那裡得到什麼回報。孩子能成人,能幸福、愉快,就行了。另外,無節制地滿足的結果,就是無節制地干預,無節制地期望,就是家長無節制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

三、無邊際地許諾

  無邊際地許諾,能兌現的就成了無節制地滿足,不能兌現或根本就沒有心兌現的,就成了空頭支票。家長經常埋怨孩子說謊,不能按照自己承諾的完成作業和課程。那既然家長能開空頭支票,孩子為什麼不能也來個無邊際地許諾一旦形成惡性循環,責任一定在孩子了。

四、無原則地讓步

  無原則地讓步一方面是家長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無原則地讓步這看起來是矛盾的,實際並不矛盾。中國家長的問題是:該把孩子當孩子時不把孩子當孩子,不該把孩子當孩子時又把孩子當孩子。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中國的獨生子女在應該對大人說“NO”時,不敢表達自己的獨立意志和不同見解;恰恰相反的是,在不該對大人說“NO”時,又無理取鬧,甚至為所欲為。其實,問題還是出在大人身上,出自家長對孩子畢竟是孩子的錯誤理解。

  孩子畢竟是孩子,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畢竟是孩子;但孩子又畢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他們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正是在該把孩子當孩子的時候,沒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該把孩子看成孩子時,又把孩子當成孩子。

五、無分寸地褒貶

  無分寸地褒貶,一般來說,家長的毛病是誇大孩子的長處,這是通病,不需我的贅述。

  我想談的一點是,由於許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看到的多是孩子的短處;由於我們的文化特別強調謙虛,所以,孩子有意無意地愛誇大自己的短處。說自己長處時小心翼翼、咬文嚼字;說到自己短處時愛誇大其詞,無限上綱。似乎誇大短處是一種美德。

  我倒覺得,比孩子誇大自己的長處更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反而是孩子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的誇大。我們幾時曾注意或批評過孩子對自己缺點或弱點的誇大呢?我們不是反而認為孩子誇大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值得大加讚賞的美德嗎?

  一個愛誇大自己短處的人,要麼是言不由衷,要麼是灰溜溜、無底氣、缺自信者。家長應該毫無保留,甚至是誇張地鼓勵孩子。但無分寸地褒、無分寸地貶孩子,都沒有好處。


六、無休止地嘮叨

  無休止地嘮叨體現的是家長的無能。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家長無休止地嘮叨,甚至是無休止的衝突。

小編寄語
  細心觀察,總會發現身邊的家長甚至是自己身上都多多少少出現上面的六種情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家長的不可能在孩子一輩子的成長中都表現的十全十美,但是我們也不能以此為藉口,拒絕成長,自甘被各種負面消極情緒籠罩。我們每一個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管理約束好自己,這樣才能給孩子立一個好的榜樣。著名教育家鄭淵潔說過:很多人有了孩子,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我有了孩子,把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身上。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父母都是吊兒郎當,連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管理的七零八落,怎麼教育好孩子?一味的吵罵孩子甚至是通過無限制的物質滿足想要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這根本是緣木求魚。所以每一個家長,從自己做起,從日常開始,先把自己照料的無微不至,才可能去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摯友 — 這12種父母最具親和力!!

孩子的摯友  12種父母最具親和力!!
文章來源: 互聯網 親子精選

導言
  孩子調皮不懂事,總是跟父母對著幹,爸爸媽媽說向西,ta偏往東走。想必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都會遇到孩子不聽話或是調皮搗蛋這類的頭疼問題。其實說到底,孩子不聽你的,是因為你沒有親和力,ta不會把你的話當回事,或是以你的行為為自己的準則。小編下面為大家準備的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12種增加孩子與自己親和力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廣大父母哦。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這就說明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知道該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怎麼樣去愛孩子,孩子才樂意去接受,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呢?

  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説明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2、給他表演的舞臺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4、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5、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6、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7、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8、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9、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劄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10、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11、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2、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回答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寄語  關於親子和教育,小編最近整理了不少文章給大家看。說實話的,身為一個家長,每一篇文章我都細細品讀,總覺得自己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教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情,也不是三兩天一蹴而就,孩子突然就360度大轉彎的變化。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也要耐心,多想多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拋開家長的身份,先與ta先成為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