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鄭曼青主講【太極拳哲理】李野文筆記 的附件:拳友心得。是難得一見的太極心法妙文,道出了很多不傳之秘。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另補充:“太極拳語錄”,是劉公培中講道時,張肇平先生所作筆記的整理。劉公的《太極拳語錄》其內容大意與周易、老子及莊子的哲理相融會;更與歷代相傳的太極拳經、太極拳論,以及各家的傳承相貫通;加之獨到創見之心得,可謂淹貫古今,體大思精,極高明而道中庸,多發前人所未發。
張肇平,字宇光,道號悟靜,1922年12月16日生,江西省武寧縣人。國立安徽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臺灣大學研究員、臺灣太極拳國際聯盟會主席等職。
1959年拜五絕老人鄭曼青大師習太極拳三十七式,兩年後拜昆侖老人劉培中大師習仙宗玄門與道公拳。1976年又經石為開先生介紹,拜章文明大師習楊式太極拳。1977年參與研編《太極拳圖解六十四式》。1970年開始,經常著文在報章雜誌刊出,著作有《論太極拳》、《論太極拳續篇》、《太極拳十三勢》、《道功拳法精解》、《太極拳與老子道德經》、《太極拳與易經》、《太極拳譜圖解六十四式釋義》、《兩岸太極拳訪問交流紀實》等書。
多次率團到中國大陸各地進行太極拳交流活動。並先後率團訪問荷蘭、比利時、德國、捷克、奧地利、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為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奉獻。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肇平先生在總結前人與眾多門派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立了自成體系的“張氏太極拳學”,為中華太極拳又增添了一枝新的奇葩。張肇平先生提出了“自康康人,自樂樂人”的健身口號,希望世界人民均能享有美滿健康的幸福人生。無病編纂)
* 練習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將身體分陰陽,分虛實,有開合,即有放大縮小。身體左邊縮小,則右邊放大;右邊縮小,則左邊放大;上身縮小,則下身放大;下身縮小,則上身放大;前面縮小,則後面放大;後面縮小,則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動作開始前,應先放鬆兩肋,後松肩、肘、腕。
*“松沉”,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門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門以上地方還是向上升。
* 在拳式練習中,重點不在拳架定式。式與式之間的過度動作的才是至重要。
* 當身體某處地方無法鬆開時,便不要再想該處地方,轉為鬆開緊張處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練拳時,要經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腳心空。
* 「氣斂入骨」乃是用意將雙肩和背收向脊骨,並下沉至尾閭。
* 拳式練習時,身體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於兩跨鬆開,身體受地心吸力影響慢慢向下沉。當下沉到底時,身體會自動反彈向上升。此原則由始至終貫切到整套拳式。
* 我們經常說「松沉」。怎樣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應像一樣紙在空氣中平放地往下飄蕩。左邊沉,右邊升。然後,右邊沉,左邊升。這樣一飄一蕩掉到地上。
* 練氣勢要意想頭、背、胸、臀四張皮。任何時候只可以擴張其中一張皮。
* 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待。例如:手向上動,則身向下沉(臀一張皮)。手向前伸,則身向後*(背皮)。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向四方八面膨脹。
* 任何一個拳式動作完成後,身法上須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跨擴膝,手上勞工穴透開,意氣到達手指。
* 必須在一式的動作完成到位後,才可開始下一式的動作,不可搶先。
* 任何一式動作都是由身體的「中線」開始,在「中線」 結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鬆,手腕不僵、不丟、不折;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絕不可用拙力將手指併攏或撐開。手指尖要虛領頂勁,指根氣沉丹田。
* 兩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條似有似無的幼線連著左右兩手。當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牽引上升。一手向內收,另一手就受牽引向外展。
* 當手一動,則應在意念上,該只手向四方八面張開。
* 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謂「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個看不見,但自已能感覺到的一個圓圈。如手出圈,只要對方黏著,稍作牽引,人便失重心,身體往前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種做法是:首先,整條手放鬆,用意推開肩關節,想像了一條水管的閥門被打開,一股水慢慢從肩流落上臂。當上臂充滿水後,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繼而打開肘關節,讓水繼續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滿了水後,打開腕關節,讓水流去手掌,再打開虎口,讓水最終流到指尖。
* 推手時,擬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壓,而是虛領頂勁,領著身體向上升,則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同樣,如雙手向右移,則身體須向左走。
* 在練架子或推手時,要鬆開上肢的每個關節,包括: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可意想手腕關節內側、肘關節內側和肩關節內側都夾著一膨漲的小球,將每個關節推開。此外,若其中一隻手或兩手同時在胸前抱圓,則意想手彎和胸的中間位置有一圓球居中。此球可隨自已的心意脹大和縮小,亦即開與合。再進一步,意想身體是一個球。當意想球脹大,不單是手向前,身亦向後,肘兩側和身體兩側也向兩邊脹開,甚至頭頂和雙腳也上下伸展。因為球脹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時脹大。
* 肩、肘、腕順序放鬆是「意」的訓練。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聽從「意」的指揮。當手上功夫進步後,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組合。例如,腕、肘、肩。
* 想像身體如寺廟裡的一口鐘。兩腿內側為鐘的內壁,尾閭為鐘錘。鐘錘永遠只能在鐘內壁的範圍擺動。那就是說,尾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與任何一腿重迭,否則便是雙重。
* 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作弓步時,後腳不可用力向後向下蹬,而是要開跨、擴膝,放鬆垮根、膝蓋和腳踝的關節。這樣,後腳才不會僵硬,重量流至腳板、腳指而反彈。反彈力倒頭傳至腳跟再傳至腿、腰……。這時腳跟會有上升的感覺,身體才能升沉轉動靈活。
*當做弓步時,身體的重量從小腹放到前實腿的大腿內側處。想像前腿的跨和後腿的跨各有一氣球。前腿的跨根的氣球慢慢縮小,跨部隨之慢慢放鬆、內收下沉;後腿跨部的氣球慢慢擴大。
* 若身向左轉,則右腳先動,繼而左腳動;相反,若身向右轉,則左腳先動,繼而右腳動。但無論向左或向右轉,都必須虛領頂勁,用意將一邊身縮小,以脊椎為軸為主轉動,帶動整個身體轉動。
* 無論練拳還是推手,如要轉動脊椎,必須在原位上轉,不能在轉的同時,向前後左右任何一方移動。
* 兩腳虛實的轉換在練架子時兩腳虛實的變換,例如坐步變弓步或反之,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實腳向前或向後撐,把身體推向前或推向後,使身體的重量,從地面直線地從一隻腳一交給另一隻腳。比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個水泵,而實腳的整條腿像貫滿了水。當兩腿進行虛實轉換時,丹田的水泵將實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後徐徐貫入虛腿去。水的流動路線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在這樣的意想的**和注水的過程中,身體便自然向前或向後移動。所謂意想,不單純是想,還要真的像感覺到水在一條腿從下而上,經過單田,然後從上而下流動。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用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夠以「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外,還要能控制水的流動速度。水的流動速度要均勻,不要有停頓。如假設實腿的水量是從9開始,然後 8,7,6….地減少,最後至0; 則注水的水量則是從0開始,然後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覺到水的流動路線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緩慢的。有時,感覺甚至會中斷。但隨著多練習,意想的感覺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強。最快比電光火石還要快。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則。進行「意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想其它東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虛實變換的過程中,必須要「虛靈頂勁」和做到「節節放鬆,節節貫串」。這樣才能符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的要求。當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來轉換兩腿間的虛實時,若能做到全身放鬆,轉換輕靈,在身體的重量全部從一腿轉換到另一條腿一刹那,會感覺到有一個力從地面向上反彈到實腳。我們應從腳底、腳踝關節、膝關節、跨等節節向上放鬆,讓這個反彈力隨著我們的心意去到身體的任何部份,作為該身體部份的動力來源。例如虛腳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勁。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彈力的傳遞所經過的路線中,有不鬆開的地方,那麼,地面反彈力的傳遞便在身體不鬆開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練架子時,必須要全身鬆開,節節放鬆,節節貫串,一動接另一動,不許有停滯。
* 每次拳式練習,只可選擇一個重點作為練習對像,例如:肩、肘、腕;兩腿虛實轉移等等。絕不可貪多,欲速不達。
*所謂心法、重點,只是一個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幫助我們達到太極拳的要求。當我們做到某個重點,並且運用自如,便應忘記了該個重點,讓該重點的要求自然而生。
------------------------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 當發勁
時,除了要做到沉著松靜外,還要精神集中,意念,面向,和目光都要專注發勁的方向。例如手上發勁,則目視指尖最終所指之處。
練習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將身體分陰陽,分虛實,有開合,即有放大縮小。身體左邊縮小,則右邊放大;右邊縮小,則左邊放大;上身縮小,則下身放大;下身縮小,則上身放大;前面縮小,則後面放大;後面縮小,則前面放大。
任何手上動作開始前,應先放鬆兩肋,後松肩、肘、腕。
練拳時,要經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腳心空。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鬆,手腕不僵、不丟、不折;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絕不可用拙力將手指併攏或撐開。手指尖要虛領頂勁,指根氣沉丹田。
兩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條似有似無的絲線連著左右兩手。當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牽引上升。一手向內收,另一手就受牽引向外展。
當手一動,則應在意念上,該只手向四方八面張開。
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謂「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個看不見,但自已能感覺到的一個圓圈。如手出圈,只要對方黏著,稍作牽引,人便失重心,身體往前傾倒。
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峙。例如:手向上動,則身向下沉(臀一張皮)。手向前伸,則身向後 *(背皮)。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向四方八面膨脹。(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任何一個拳式動作完成後,身法上須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跨擴膝,手上勞工穴透開,意氣到達手指。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種做法是:首先,整條手放鬆,用意推開肩關節,想像了一條水管的閥門被打開,一股水慢慢從肩流落上臂。當上臂充滿水後,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繼而打開肘關節,讓水繼續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滿了水後,打開腕關節,讓水流去手掌,再打開虎口,讓水最終流到指尖。
“松沉”,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門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門以上地方還是向上升。
在拳式練習中,重點不在拳架定式。式與式之間的過度動作的才是至重要。
當身體某處地方無法鬆開時,便不要再想該處地方,轉為鬆開緊張處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氣斂入骨」乃是用意將雙肩和背收向脊骨,並下沉至尾閭。
拳式練習時,身體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於兩跨鬆開,身體受地心吸力影響慢慢向下沉。當下沉到底時,身體會自動反彈向上升。此原則由始至終貫切到整套拳式。
我們經常說「松沉」。怎樣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應像一樣紙在空氣中平放地往下飄蕩。左邊沉,右邊升。然後,右邊沉,左邊升。這樣一飄一蕩掉到地上。
練氣勢要意想頭、背、胸、臀四張皮。任何時候只可以擴張其中一張皮。
必須在一式的動作完成到位後,才可開始下一式的動作,不可搶先。
任何一式動作都是由身體的「中線」開始,在「中線」 結束。
推手時,擬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壓,而是虛領頂勁,領著身體向上升,則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同樣,如雙手向右移,則身體須向左走。
在練架子或推手時,要鬆開上肢的每個關節,包括: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可意想手腕關節內側、肘關節內側和肩關節內側都夾著一膨漲的小球,將每個關節推開。此外,若其中一隻手或兩手同時在胸前抱圓,則意想手彎和胸的中間位置有一圓球居中。此球可隨自已的心意脹大和縮小,亦即開與合。再進一步,意想身體是一個球。當意想球脹大,不單是手向前,身亦向後,肘兩側和身體兩側也向兩邊脹開,甚至頭頂和雙腳也上下伸展。因為球脹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時脹大。
肩、肘、腕順序放鬆是「意」的訓練。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聽從「意」的指揮。當手上功夫進步後,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組合。例如,腕、肘、肩。
想像身體如寺廟裡的一口鐘。兩腿內側為鐘的內壁,尾閭為鐘錘。鐘錘永遠只能在鐘內壁的範圍擺動。那就是說,尾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與任何一腿重迭,否則便是雙重。
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作弓步時,後腳不可用力向後向下蹬,而是要開跨、擴膝,放鬆垮根、膝蓋和腳踝的關節。這樣,後腳才不會僵硬,重量流至腳板、腳指而反彈。反彈力倒頭傳至腳跟再傳至腿、腰……。這時腳跟會有上升的感覺,身體才能升沉轉動靈活。
當做弓步時,身體的重量從小腹放到前實腿的大腿內側處。想像前腿的跨和後腿的跨各有一氣球。前腿的跨根的氣球慢慢縮小,跨部隨之慢慢放鬆、內收下沉;後腿跨部的氣球慢慢擴大。
若身向左轉,則右腳先動,繼而左腳動;相反,若身向右轉,則左腳先動,繼而右腳動。但無論向左或向右轉,都必須虛領頂勁,用意將一邊身縮小,以脊椎為軸為主轉動,帶動整個身體轉動。
無論練拳還是推手,如要轉動脊椎,必須在原位上轉,不能在轉的同時,向前後左右任何一方移動。
兩腳虛實的轉換
在練架子時兩腳虛實的變換,例如坐步變弓步或反之,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實腳向前或向後撐,把身體推向前或推向後,使身體的重量,從地面直線地從一隻腳一交給另一隻腳。比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個水泵,而實腳的整條腿像貫滿了水。當兩腿進行虛實轉換時,丹田的水泵將實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後徐徐貫入虛腿去。水的流動路線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在這樣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過程中,身體便自然向前或向後移動。所謂意想,不單純是想,還要真的像感覺到水在一條腿從下而上,經過單田,然後從上而下流動。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用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夠以「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外,還要能控制水的流動速度。水的流動速度要均勻,不要有停頓。如假設實腿的水量是從9開始,然後 8,7,6….地減少,最後至0; 則注水的水量則是從0開始,然後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覺到水的流動路線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緩慢的。有時,感覺甚至會中斷。但隨著多練習,意想的感覺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強。最快比電光火石還要快。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則。
進行「意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想其它東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虛實變換的過程中,必須要「虛靈頂勁」和做到「節節放鬆,節節貫串」。這樣才能符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的要求。
當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來轉換兩腿間的虛實時,若能做到全身放鬆,轉換輕靈,在身體的重量全部從一腿轉換到另一條腿一刹那,會感覺到有一個力從地面向上反彈到實腳。我們應從腳底、腳踝關節、膝關節、跨等節節向上放鬆,讓這個反彈力隨著我們的心意去到身體的任何部份,作為該身體部份的動力來源。例如虛腳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勁。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彈力的傳遞所經過的路線中,有不鬆開的地方,那麼,地面反彈力的傳遞便在身體不鬆開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練架子時,必須要全身鬆開,節節放鬆,節節貫串,一動接另一動,不許有停滯。
每次拳式練習,只可選擇一個重點作為練習對像,例如:肩、肘、腕;兩腿虛實轉移等等。絕不可貪多,欲速不達。
所謂心法、重點,只是一個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幫助我們達到太極拳的要求。當我們做到某個重點,並且運用自如,便應忘記了該個重點,讓該重點的要求自然而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