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神都無法解釋——那些跨越世紀的難題?

神都無法解釋——那些跨越世紀的難題?
 01 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舉對方(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2年。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年。 【分析】並不是每次個人的理性選擇都能讓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許會讓你陷入一個囚徒困境。大量例子說明,在囚徒困境中,常常是先動手的一方會占一些優勢。那麼,先下手為強吧。

02 智豬博弈
假設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於10份的豬食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後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於2份的豬食。 問題是踏板和食槽分置籠子的兩端,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豬付出勞動跑到食槽的時候,坐享其成的另一頭豬早已吃了不少。 【分析】利益分配格局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這是最好的選擇。 由於小豬有等待這個優勢策略,大豬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等待,一份也得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變成了大豬的劣勢策略,當大豬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職業經理人最為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03 豐收悖論
寒冬瑞雪凍死了大部分害蟲,春季溫暖宜人適合早耕,播種的穀物都是改良過的雜交品種。夏天的陽光都很充沛,秋天很乾燥,豐收進展得很順利,大部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提升,農民鐘斯一家喜上眉梢,期待著所有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但到了年底他們計算一年的收入時,發現大豐收的好年成反而降低了他們的收入。後來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農民的收入也都比歉收時低。 【分析】一方面,大豐收使農產品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小麥、玉米等基本糧食作物的需求缺乏彈性,消費數量對價格變動反應很小,甚至沒有反應。就是說,即使價格下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很少。這意味著好收成時農民整體收益反而下降,或不如收成不好的時期。這就是所謂的"穀賤傷農"

04 節儉悖論
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凱恩斯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勤儉節約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是美德,然而對整個社會來說,節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和產量、就業增加。 【分析】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長期中或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在,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應該指出,這是因為在收入不成問題的基本理論前提下的現代社會,是消費制約生產,而不是生產限制消費。如果不消費或者降低消費就會使資本的運動停滯,隨後又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停滯,最終導致生產的停滯。

05 鑽石與水悖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分析】若不考慮市場上的其他因素,沙漠地區的水比鑽石貴,或者是需求面的因素。水的數量非常大,且幾乎隨處可見(如果不考慮荒漠乾旱地區);而鑽石蘊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須經過時間與適當的條件產生(不考慮人工鑽石而單純考慮自然鑽石),供給非常的少。因而水供給大,而鑽石供給少。即是中國俗諺中的:物以稀為貴。

06 禿子悖論
如果一個有X根頭髮的人被稱為禿子,那麼,有X + 1根頭髮的人也是禿子。所以,(X + 1) + 1根頭髮的還是禿子。以此類推,無論你有幾根頭髮都是禿子。 【分析】顯然,這個結論是錯的。這種錯誤其實並不容易被清楚的點出來。因為,這是一種結構誤植所造成的錯誤。簡單的說,一個詞彙的習慣用法被不當的放在另一個不同的結構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判定一個人是禿子與否不是用確定的頭髮數量衡量,而是一種大致上的感覺。所以,禿子這個概念的結構不同於那種可以被清楚量化的概念的結構。所以,當我們要用一根一根去計較一個人是否是禿子時,就會產生問題。你可以責怪禿子的概念不夠科學,你也可以責怪科學不適用於這類的概念。 並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被科學清楚的定義,日常生活概念的結構不同於科學概念的結構。但是這類問題不太容易被清楚點出來,因為我們很少去注意所謂的概念結構。

 07 阿萊悖論
法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萊作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對100人測試所設計的賭局,賭局A100%的機會得到100萬元;賭局B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選擇A而不是B。然後阿萊使用新賭局對這些人繼續進行測試,賭局C11%的機會得到100萬元,89%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賭局D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90%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實驗結果:絕大多數人選擇D而非C,與第一次的結果矛盾。【分析】按照期望效用理論,風險厭惡者應該選擇AC;而風險喜好者應該選擇BD。然而實驗中的大多數人選擇AD。出現阿萊悖論的原因是確定效應(Certain effect),即人在決策時,對結果確定的現象過度重視。

08 生日悖論
如果一個房間裡有23個或23個以上的人,那麼至少有兩個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要大於50%。這就意味著在一個典型的標準小學班級(30)中,存在兩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更高。對於60或者更多的人,這種概率要大於99%。從這個數學事實與一般直覺相抵觸的意義上,它才稱得上是一個悖論。大多數人會認為,23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應該遠遠小於50%。【分析】理解的關鍵在於領會相同生日的搭配可以是相當多的。如在前面所提到的例子,23個人可以產生種不同的搭配,而這每一種搭配都有成功相等的可能。從這樣的角度看,在253種搭配中產生一對成功的配對也並不是那樣的不可思議。

09 錢包悖論
 AB兩人進行一場賭博。賭法是:由第三者計算AB二君錢包裡面的錢,錢少者可以贏走錢多者的錢。  A對於這場賭博的想法為:若B君的錢比我少,我可能輸掉我現有的錢。但若B君的錢比我多,我贏了,就會得到多於我現有的錢。我能夠贏的錢比輸的錢多,所以這場賭博對我有利。而B的想法也是如此。 二人想法的邏輯都正確,但若認為二人的想法都正確,又將做出這場賭博對AB二人都有利的錯誤結論。 【分析】這場賭博對誰有利的考慮誰可以贏得這場賭博。而不是以可以贏更多的錢來判斷。1、必須計算期望值。2錢包裡有多少錢是很隨機的。無法有一定的標準。而就算這樣做了也還是很難確定有勝算的。

10 祖父悖論
假設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因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會有你的父親;沒有了你的父親,你就不會出生;你沒出生,就沒有人會把你祖父母殺死;若是沒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殺死,你就會存在並回到過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殺死,於是矛盾出現了。【分析】祖父悖論是在一個本來就虛幻虛幻上構造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故事。因為時間的虛幻性和假借性存在的基礎上,再行建立一個完全沒有實際意義的假設就顯得更加沒有意義。如果按照假設的時間存在的歷史或順序來說,時間與歷史應該是不可分割的,在人們的錯覺裡,時間就是歷史,歷史就是由時間的流逝和經過而造就的。其實這個誤區,就有可能導致人們思維的荒誕性頻頻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