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付小平 | 用心陪孩子玩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教育專家




   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往往都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為教育就應該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地開展;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定時、定點、定量地進行;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在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由老師負責。因為這樣的認知,我們常常把學習和玩對立起來,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玩就是玩,學習時不能玩,玩時無法學習。
     習大大去年出訪英國時曾提到:“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認為:“遊戲就是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主要任務其實就是玩耍和遊戲。

如果瞭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我們就應該清楚,孩子天生就是愛玩的,他們的學習機會其實無處不在。這些機會就在孩子間的嬉笑打鬧中,就在每一天的吃喝拉撒中,就在親子對話的一瞬間,就在偶爾的長途跋涉中,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

如果孩子們的玩耍時間被家長和老師安排的正式學習擠佔,那麼,很多小朋友在上小學之前,可能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更有甚者,還會喪失學習的興趣。

 


快樂的童年對於現在的很多孩子們,近乎奢侈,當然源頭就在父母。孩子學習鋼琴、學習畫畫、學習唱歌跳舞、學習棋類、學習游泳等,本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關鍵在於父母對待這些學習的態度。如果一切只要結果,不關注過程中的快樂,那就本末倒置了,孩子也不會感到太多的樂趣。幼兒階段,玩耍和遊戲理應是孩子們的主業,學習僅僅是他們的副業而已。

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一提到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就認為應該什麼都不學,而是讓孩子盡情地玩耍。父母沒有任何引導,更有甚者還不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任何知識。他們在精心呵護孩子快樂童年的同時,卻又不知不覺地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最終把玩和學進行嚴格的對立和割裂。

事實上,玩和學,並非彼此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很多時候的玩耍其實就是學習,相應地,很多東西的學習也是可以變得好玩的。但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學習就應該是正襟危坐,學習就應該是考取證書、利於升學的敲門磚。

有些家長喜歡一本正經地教孩子認字,或者乾脆送到培訓機構去學認字。但他們很少意識到,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認字,比如,認路牌、社區名;認看板;認繪本中的文字;認動畫片中的字幕;認旅途中的景點名稱;認食品包裝上的醒目文字等。

同樣,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數學,學英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做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提升自控力和學習力。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在玩中學,才會樂學。斯賓塞曾說:“孩子在快樂狀態下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在玩耍和遊戲時,孩子處在最興奮和快樂的情緒之中,此時的學習既好玩,又有效。

 玩中學,看似在玩,實則在學。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既可以快樂地學到知識,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得以充分發揮。

用心陪孩子玩,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教育專家

除了鼓勵孩子多跟同齡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同樣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玩。其實,很多父母也明白,經常陪孩子一起玩,對於增進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問題來了,我們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穫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並不感興趣,很多時候,父母陪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而已。因此,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當孩子積極投入到遊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1轉變心態: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讓自己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轉變我們的心態,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成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遊戲的狀態。不管是什麼遊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歎,和孩子一起玩這麼有意思,怎麼還會有父母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從敷衍了事轉變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品質的陪伴。無論多麼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遊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我和女兒伊伊散步的時候,發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遊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範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下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鬥智鬥勇,最後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遊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後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遊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為大孩子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駡。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駡說“你真笨”,“怎麼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後就再也不願和我們玩遊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於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鬆,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裡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確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為陪玩高手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願意陪孩子玩,並不是不願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裡,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儘量多培養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遊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遊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遊戲時,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比如,在醫院遊戲中當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