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會這七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遇到媽媽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到底該怎麼跟孩子講繪本?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恨不得把所知道的通通講出來。但每次都說得不全面,不系統。今天,我把這七點從選書到大家最關心的講故事方法全都整理出來,文章比較長,想要學講故事的媽媽收藏起來慢慢看哦!

  一、如何給孩子選書

  二、孩子聽的方式

  三、家長給孩子讀的方式

  四、講故事的12種方法(重點)

  五、親子共讀的幾個步驟

  六、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讀法

  七、幾個給孩子閱讀時注意的細節

  ****

  如何給孩子選書

  1、第一階段,0-2.5歲,選書不宜太難。

  一幅圖配一兩句話的那種,讀起來琅琅上口,歌謠、詩歌、韻文甚至繞口令,小寶寶也都蠻有興趣。之所以不宜一味的追求難度,是發現在這個階段直接聽童話故事的孩子,在複述、精確記憶上不如讀簡單繪本的孩子。對於詞、意思的精准理解和玩味,反倒是這些閱讀繪本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觀察圖的能力就更不用說了。而且在理解上直接聽童話、大篇幅故事的孩子也不如看繪本的孩子,往往通過聽文字在腦中成像不如看圖的孩子,所以在以後做抽象題目時成像就會出現問題,也就是會出現總讀不懂題目的現象。童話、民間故事怎麼也得五六歲以上的孩子才適合,不論是故事語言還是邏輯思維都不適合太小的孩子。

  2歲半以前孩子對於新書排斥的比較嚴重,一般就喜歡不斷重複看自己熟悉的,這樣熟悉的內容孩子能夠預測出來,會有安全感和穩定感。這個階段有些新書的增加,孩子可能第一次表現出不愛聽,一直處於活動中或者聽一半就打斷不讓講了。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把那些想給孩子加的新書擺放在孩子平時看書的位置,隨手可得,過一周孩子自己就會翻出其中的一些讓家長講了。另外,小寶寶時,加新書的頻率不宜過快。

  從小閱讀的孩子,在2歲多會有一個停滯期。一般稍停一停,別加新書了,只是讀以前的書,然後轉加一些動手的書即可,比如小貼紙的書啊、迷宮啊、剪紙啊……小朋友到了這個敏感期,願意用小手做東西了,這樣動手的書玩上一個月左右,再加故事或者繪本的新書就ok了,而且差不多由此就進入下一個階段,遇到新書第一次讀的時候也不排斥了。

  2、第二個階段,算是繪本的擴充階段,閱讀的範圍增廣,但需要難易結合。

  這時候基本上絕大多數的新書給孩子讀都能聽下去,偶爾一些聽一部分就打斷不讓讀了,孩子覺得不適合自己的胃口。其他書聽完一遍,喜歡的會讓繼續精讀,進入熱讀期,不喜歡的會在之後偶爾翻看一下。但其中的一些也許會過幾個月又重新喜歡,進入熱讀期。

  這時候的孩子往往也喜歡低幼時讀的那些繪本,而這些書正好可以作為孩子獨立閱讀的讀物。自己翻翻或者講一下,都蠻有樂趣。之後也能由這些書進行識字,畢竟看圖就能明白,而且文字部分也基本上都能背下來了,認識其中的幾個,就能連蒙帶猜的把其他字讀出來,漸漸的也就認識了更多。

  這個階段可以給孩子讀的繪本量挺大,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最好能夠精讀。熱讀的書,孩子觀察的會更細緻,思考的更深,往往提出的很多問題都是我們大人想不到的,在語言上面一些有趣的句型結構會靈活的運用到平時的交流中或者扮演遊戲中。

  3、第三個階段,56歲以上可以一些簡單的文字書、階梯過渡書和繪本結合閱讀。

  這時候可以由繪本逐漸過渡到文字量大一點的圖文配合方式,讓孩子逐漸體味大篇幅文字的魅力。故事性的吸引以及深層次的思考,也會讓孩子們也更願意聽複雜描述的故事了。

  ****

  孩子聽的方式

  很多專家提出把孩子抱在膝上或者拉著手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這種姿勢其實更多的是強調了愛的傳遞,讓孩子感到溫暖、放鬆。

  而對於姿勢難道只有這樣才是最好或者正確的麼?其實過於去強調姿勢就挺沒必要的。我是覺得不同的書讀法不同,孩子選擇的傾聽方式也不同,對於不同的年齡、不同脾氣秉性、不同心情狀態的孩子,傾聽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樣。即便給同一個孩子讀同一本書,初讀和熱讀以及半年一年以後的再讀,傾聽的方式也未必相同。

  家長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像個綿羊似的依偎在自己懷裡安靜的傾聽就是親子閱讀的最高境界。抱著也罷、平行也罷或者有個角度的坐著,甚至孩子蹦蹦跳跳的聽,玩著玩具的聽……都無所謂的,不能一概而論的就說哪種方式是好的,哪種是不專心的,難道不抱著就傳遞不了愛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因為孩子聽著聽著就跑走了或者玩起玩具,或者活動起來不是靜靜的坐著聽,就開始跟孩子發脾氣,說的最多的一句是你還聽不聽?不好好聽我不講了啊

  12歲的孩子聽新書的時候,除非一下子就特別特別喜歡,否則多半都會邊聽邊鼓搗些小玩意兒,或者表現得毫不在意,但是過後他會主動提出來還講這本書,那就是聽進去了,只是不想一上來就強加給自己打破穩定感而已。大點的有讀書習慣的孩子,一般會靜下來聽了,但某些時候確實有其他的吸引遠超過了這本書,那就要看孩子的狀態來判斷了,先玩過後再讀也無妨嘛,或者孩子就是想邊玩邊聽不想停下來,那就接著講唄。

  另一種情況是這本書已經講了很多遍了,孩子既想聽也不想耽誤玩,所以就邊玩邊聽,但是她喜歡的部分或者她每次都要插話、問問題的部分,她就會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或者不再蹦蹦跳跳趕緊搶著跟你交流,其實這樣子熱熱鬧鬧的看書也沒什麼,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能把這些區分開,而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而且看的心情還挺愉悅,這樣也就不覺得看書是件多麼正兒八經的事兒,和玩其他玩具、遊戲一樣,都可以有些創新的方式,只要聽著開心看著高興聊著樂呵問的問題說不定更有深度呢。

  沒讀書習慣的孩子更不能強迫孩子非得把讀書當成多重要的事兒,書裡面好玩的有趣的足能夠吸引孩子了,把這些本質的東西給孩子呈現出來就足夠了,不要打破她本身玩的快樂的心境,讓她感受到書的樂趣,讓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漸漸的也就喜歡聽故事看圖書了。

  當孩子聽故事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專心時,我們應該有個判斷。是繼續讀,那個分心並不影響正常的聽故事;還是當時確實對的有興趣,那就先專心玩,合適的時候再讀。我們也可以想想這本書對於孩子的適合度,是否能調動出興趣,反正是沒必要責備孩子,強壓著把這故事聽完,那樣的樂趣會降低很多吧,而且哪豈不就成了因為孩子沒法自己識字閱讀而找了一個讀書的人呢。

  ****

  家長給孩子讀的方式

  給孩子讀繪本到底簡單不簡單?有些家長拿著佐佐木洋子的劈裡啪啦系列,常常不知道該怎麼去給孩子講,抱怨簡單的沒幾個字,也不像是個故事,到底怎麼講才會吸引孩子。而且小寶寶往往每次都想按照固定的方式講,你少說了一句她想聽的話或者改變了一些方式,她聽著就覺得不對勁不舒服,自己又表達不清楚,可能還鬧一通脾氣。等孩子大一些,比如2歲半或者3歲以後對講故事的方式就沒那麼挑剔了,倒是容易講了,不管講的好壞,愛聽故事的孩子都相對能接受的。

  就繪本來講,究竟該怎麼給孩子念?每個家長可能都有自己的喜好,慢慢的跟孩子也摸索出一些方式。不管是照著原文念,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讓孩子靜靜的去感受去體會;還是講的過程中穿插一些講解和引導;抑或做延伸,結合孩子的生活、經歷、曾經閱讀過的圖書等等。不管是快的慢的,充滿感情的還是角色扮演的。所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或者也沒那麼絕對,每一本書也許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去演繹,而在不同的閱讀階段同一本書也可以應用不同的方式去讀。

  既然這樣,是不是怎麼讀就是個自由的事,沒什麼可說的呢?本來應該是這麼回事兒的,本來讀書也是件私密的事兒,不該這麼品頭論足的分析好壞的。然而有些方式我聽著真是不舒服,而這幾種我也確實覺得對孩子在閱讀上的益處相對比較少。也就是同樣的投入時間,孩子的收益並不相同,這怪不得閱讀,也怪不得孩子,往往其實是我們的方式不那麼恰當了。比如:

  1、家長念的囉裡囉嗦,嗯啊這是”“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一堆的助詞和廢話。眾所周知,很多經典的繪本裡的文字都是精緻到刪一字則少,添一字則多的。家長這種不尊重原文的念法,完全打破了文字的節奏和美感,不利於孩子自己去感受這本書,也不利於孩子的記憶啊。這種我寧願矯枉過正的讓家長乾脆唯讀原文算了。其實也不是說不能囉嗦,做延伸,觀察圖,引導思考或者討論生活經歷等等也都是添加了書裡沒有的語言,但是這裡有個本質的區別,就是讀文字部分尊重原文,不管是文字本身還是讀的語氣語調。討論的部分用平時聊天的語調。這樣即便是穿插的過程中進行,孩子能明確的區分出來什麼是原文內容什麼是補充內容,不管延伸跑題多遠,拉回來時孩子自己就能接上剛才讀到哪裡,並未打破故事整體的完整性。

  2、有些家長讀的或者補充的語言過於低幼,疊音、嗲音、自創的一些幼稚的詞,以為這樣利於孩子的理解,其實更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語言是為了交流用的,如果孩子記了一堆只能和家人交流的語言那麼當她入園時勢必在語言上又要面臨著轉換去適應怎麼向老師表達,怎麼和小朋友交流。這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困難。而且一直使用這樣語言交流,交流的深度也會受影響,表達能力鍛煉的也比較少。如果相信孩子的話,他們的理解能力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儘量結合孩子的經歷去解釋,結合她原有認知上理解的部分去說明新的事物新的原理,而不是只在語言的表面形式上簡單低幼。

  3、有時候孩子想就這本書裡的人物或者某些有趣的詞語跟你聊聊,或者哈哈大笑個不停一直在重複其中的一句話或某個詞時,有些家長看收不住了會打斷,讓孩子趕緊好好聽故事。其實,閱讀到底有多重要,跟我們在生活中和孩子玩其他玩具或者遊戲有多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只是把閱讀當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優質玩樂的一個媒介的話,那麼相對於趕緊讀完這本書,亂七八糟的交流是不是更應該讓我們珍視呢?而這些交流才是孩子切身的感受和思考啊!

  ****

  講故事的方法

  人類對故事的饑渴是天生的、永恆的。我們每天聽到的八卦、看的電視電影、喜歡的網路段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事。講故事是對一個家長綜合能力的測試,唱念做打插科打諢裝瘋賣傻這所有的技藝都要玩得純屬,再用點心機耍點花招勾引孩子對看書、聽故事這件事上癮。

  1. 孩子多大就可以給他講故事?從他還是一顆胚胎開始。

  當孩子還在肚子裡,你就可以告訴他一些新奇的事,講多少、怎麼講,這隨你。等孩子出生之後,每天花點時間,跟他溝通,溫柔地告訴他爸爸媽媽今天做了什麼,這世界發生了什麼,或者講一點童話故事——別以為這時候的小嬰兒混沌無知,他是高等動物,不是草履蟲。等孩子5個月,就可以借助各種兒童讀物來講故事了,直到孩子上小學之前,每天親子閱讀的時間可以遞增,2歲以前每天15分鐘左右,2歲以後每天半小時左右,4歲以後可以變成1小時,甚至更多。

  2. 故事書如何選擇?布書、塑膠書、玩偶書、立體書、兒童繪本……總有一款能勾引到你的小孩。

  其實,每次看到市面上那些千奇百怪的兒童讀物,我都很想重新活一遍,有很髒很髒的科學書,有可以拉扯和挖掘的玩具書,有可以泡在水裡的布書,有長得像汽車的立體書……2歲以下的寶寶可以多買一些布書玩偶書,2歲以上的寶寶就以兒童繪本和立體書為主。

  3. 家長得先愛上你要講的故事,別把這個當政治任務。

  有的家長把親子閱讀當成一項枯燥的任務,板著個臉,命令孩子,過來,現在開始聽我講故事……然後喜怒不形於色地照本宣科……孩子不願意聽還跟人家翻臉,你好意思嗎。把講故事當成和孩子一起的有趣歷險,大家一起去探索一個未知的異次元世界,你得先自high,才能帶動孩子。什麼?你對兒童書絲毫不感興趣?那好辦啊,就接受自己的孩子跟你一樣無趣唄。

  4. 不同家長、不同故事,可以有不同的風格。

  央視兒童臺式的裝嫩賣萌風、《動物世界》解說式的深沉科普風、購物臺式的高亢雞血風、小S式的亂來耍賤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特點、你孩子的特點、所要講的故事的特點,靈活選擇。但總的來說,大部分孩子都傾向于喜歡表演感更強、情緒更飽滿、語調上更抑揚頓挫、更故弄玄虛大驚小怪的講法。

  5. 懸念式講法:針對孩子的興趣,挑出故事的賣點和懸念,勾引孩子。

  有時候孩子總愛反復聽同一個故事,不願意嘗試新的故事,那就需要家長先找出你要講的故事裡孩子會感興趣的點,比如你的孩子喜歡動物,那就說,你知道為什麼動物都不能穿衣服嗎?小刺蝟穿毛衣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好奇心是孩子的天然配備,接下來他會非常投入地聽你講《動物絕不應該穿衣服》。

  6. 表演式講法:根據故事,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如何把同一個故事講十遍幾十遍還能講出新意?這要動用很多技巧,角色扮演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你可以一人分飾幾角,念不同人物的臺詞時,用不同的腔調。還可以分配好角色,把故事演一遍,你和孩子就是演員,家裡就是話劇現場。隨時動用身邊所有道具,還可以發動家裡其他人一起參與。孩子演小紅帽,你演大灰狼,張牙舞爪地吃了他,然後惡趣味地等待他的驚恐和尖叫!

  7. 提問式講法:講故事的過程中,家長要變身好奇寶寶,提出十萬個為什麼。

  我發現,大部分家長都已經喪失了提問的能力,他們對世界已經不再具有知識上的好奇了。相信我,你比你想像中更無知。我就是在跟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知道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即使你什麼都知道,也要裝無知,比如問孩子,你要是小紅帽,會怎麼辦呢?小灰狼為什麼會死啊?大灰狼還是小紅帽比較好吃?這樣就讓孩子隨時參與了故事過程,不是一個被動的聽眾,可以調動興趣,強化記憶。

  8. 引申討論式講法:從故事裡的某個點出發,和孩子一起開一場即興主題研討會。

  比如講美人魚的故事,可以主動問孩子,美人魚是不是魚呢?真的有美人魚嗎?娃娃魚是不是魚呢?鯨魚是不是魚呢?然後和孩子一起上網、或者查資料書,去尋找答案。關於魚類,就可以討論上一小時了。討論方向可以是隨機的,或者有所設計的,都行。

  9. 實驗式講法,把故事裡的一些情景拿來試一試,看是否可行。

  以《奧莉薇》系列童書為例,講到奧莉薇自稱醫生,非要給朋友治療腳癢癢的病,治療方法是讓朋友把腳放進一杯優酪乳裡……這一段孩子肯定聽得笑翻了,大人可以沒心沒肺地提議,把冰箱裡那杯過期優酪乳拿來,試試看腳放進去是什麼感覺?然後和寶寶兩個科學家歡快地做實驗去。

  10. 胡編亂造式講法:家長可以是原創派故事大王,給孩子量身定做全新的故事。

  坦白說,這方面我的能力真的一般,頂多就是利用家裡的玩具啊、傢俱啊,亂編了一些小故事講給孩子,比如沙發的10個煩惱、玩具小熊開帆船周遊世界之類,不太有新意。我認識的一些媽媽是創作型選手,給自家孩子編了一些故事人物,發展出一系列故事,還是長篇連載型,太牛了。

  11、做手工做遊戲玩法

  做是個包羅萬象的大項,包括做手工、做遊戲等等,有點像讀圖畫書助興的節目,但玩到深處,也是對理解圖畫書大有裨益的。比如,《拔蘿蔔》可以玩拔河,《小黑魚》可以玩音樂遊戲。誰是小黑魚,音樂響起的時候大家就圍著轉圈,有大孩子、小孩子,事實上小小孩到第三輪才被淘汰。這種玩法大家很開心,意猶未盡。

  12、天馬行空聊一聊講法

  孩子們聊書是一門大學問。聊的成功的就是跟孩子聊他最喜歡說的事情,最後聊你想說的事情。比如《我不知道我是誰》這本書藏著一個很大的命題,這個命題在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提出來認識你自己,這種聊法跟六年級的孩子聊過,幼稚園的孩子、三年級的孩子都聊過,你是誰,我是誰。不停的交融當中,孩子很願意跟你探討各種各樣很奇怪的問題。還有一本《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本書裡面含有另外一層意思,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裡有哪位爸爸能夠專門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孩子呆上整整的一天,其實這個事情可以跟孩子們聊的。你跟你爸爸曾經呆過一天,讓孩子們聊聊,這是孩子非常願意參加非常願意投入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說這本書也可以拿來用一用,讓孩子聊聊跟爸爸呆在一塊兒的時候。(此部分作者為咪蒙)

  ****

  親子共讀的幾個步驟

  第一次閱讀: 到了我所認為應該可以接受某本繪本這樣的時間,我會把新繪本拿出來,和孩子說:今天我們要認識一本新書。第一次讀,我會快速把這本繪本讀完。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相親第一次照面,先把對方情況大致介紹一番,讓孩子心裡有個底。這可以給他留下時間判斷:這本書到底適合不適合我。

  孩子的反應多半有三:1、共讀到一半就跑掉--這樣的書我會再換時間努力一到兩次,如果還是不行,就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放棄。2、聽完第一遍共讀,卻毫無反應--代表這本書暫時被接納,但是否接受良好有待後來。這本新繪本便會被放入重要層書架,等待溫習。3、聽完第一遍共讀,馬上要求第二遍、第三遍。這樣的書勢必會成為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熱度書。

  第二次閱讀:對於被接納的新繪本,會有走入現實的第二次閱讀。也是重點閱讀。也可以稱之為+。讀《在森林裡》時,我們舉家爬山,到森林裡玩繪本中提到的丟手帕、坐高高、過隧道、搭火車遊戲;讀《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我們去了牙醫診所;讀《讓路給小鴨子》,我們划船就近接觸了公園湖泊裡的鴨群……只要有心,幾乎所有繪本都能找到現實的參照物。

  第N次閱讀:聯繫現實的閱讀之後,這本繪本會浮現在孩子的心象之上。這種變化非常迅猛。你會發現,幻想世界的潮水朝前奔湧了一大步。孩子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某個微小之處。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不加解釋字面意思,在每一個夜晚,按孩子的要求地、老老實實一字一句地讀誦這本繪本。讓孩子感受節奏、韻律和表達。

  重點詞彙的解讀:這樣的解讀,我分不清該放在哪一次閱讀之後。它們會在你們一起遊歷世界時突然躍在嘴邊,浮在眼前。很奇怪的,經常是孩子先提起這些詞。《兩列小火車》裡有兩句話,說:雪使兩列小火車變得毛絨絨的雨使小火車顯得亮晶晶的……”,比如孩子摸一件有珠片的衣服,衣服在燈光下顯得閃亮。一閃一閃的衣服。他突然注解道,然後又說:毛絨絨的。他說的沒錯,那衣服是亮晶晶的,但並不是毛質品。我疑惑了一會,突然想起,他此刻的經驗完全是來由於《兩列小火車》。

  也就是說,寶寶找到了亮晶晶這個詞的現實對應物,就理所當然認為亮晶晶之物,必然也是毛絨絨的。於是我把他帶到另一個皮毛衣服邊上,讓他撫摸它。說,這才是毛絨絨的。還有一次,他自己在社區裡玩。有老人經過,問他:你在幹什麼呢?他回答:我在仰望月亮呢!當時,他還不到兩歲。老人們都笑起來,說:你知道什麼叫仰望嗎?他慢慢抬起頭,說:就是這樣抬著頭看啊。這時候,我就很慶倖,在讀深吸一口氣”“仰望”“躡手躡腳”“鞠躬這些詞時,我站起身,把這些詞演繹給他看。(此部分作者為粲然)

  ****

  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讀法

  親子共讀的方式,要求每個家長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年齡段靈活展開。

  從幾個月到三四歲,寶寶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在迅速提升,他們對於圖畫書的使用方式也不斷的隨之改變。

  就拿一本普通的水果認知書為例:幾個月的寶寶喜歡吃書;八九個月的寶寶我們就可以和他們一起認書中的水果,告訴他們水果的名字;一歲左右的孩子喜歡我們說水果名字,他們自己翻書找到我們說的水果;一歲半左右的寶寶我們可以從水果的性質角度出發,讓他們發現哪些水果是紅色、哪些是黃色,由此來感知顏色,此時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常識,也可以讓他們研究一下每種水果的味道,甚至告訴他們身邊的家人都喜歡吃哪種水果;2歲的孩子喜歡用自己的方式翻看書,他們可能喜歡把書中的水果出來給家人吃,這可能就是他們看書的樂趣所在;3歲左右的孩子喜歡過家家,很可能把一本水果認知書想像成一個水果店來和家人做買賣水果的遊戲。

  不論是孩子自己看圖畫書,還是親子共圖,我覺得在讀原文之前,至少應先讀兩遍插圖,因為不知道故事的內容,所以看圖會格外全面細緻,帶著自己的判斷和疑問再去讀文字,會獲得更多的資訊和細節。

  如果一開始就讀文字,那麼對圖畫書的觀賞只限在文字所提到的內容上了。尤其是文字很少的圖畫書上,事實上,文字越少,插圖的觀賞性越強,從中所獲取的樂趣越多。幼小的孩子尚未識字,他們做到這一點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家長在親子共讀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拿起書來就讀給孩子聽,先把書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先看。

  1 嬰兒時期

  當你的孩子還是一個繈褓嬰兒時,請你把寶寶抱在懷裡,用自己的聲音(不是錄音帶、收音機、電視)唱歌、說話給他們聽,讀圖畫書給他聽。父母無需完全按照書上所寫的來讀,圖畫也不必依照順序一幅幅地看。親子一起看嬰兒感興趣的地方,同時說話給他們聽,對嬰兒來說或許會讓圖畫更生動。

  嬰兒啟蒙圖畫書必須正確而寫實,不要多餘的背景和細部描繪,也就是表現真實事物的圖畫書,如動物圖畫書、交通工具圖畫書、水果圖畫書等。

  借由圖畫書讓嬰兒實際體驗遊戲,比如寶寶在看到蘋果那頁時,可在他面前放一個真實的蘋果,輕輕地念兩句蘋果,這可深化他們對語言和圖像的體驗。 還可以一起來讀洞洞書、翻翻書等玩具書,幫助孩子活動他們的手指關節。

  2 孩子長大一點後(3—6歲)

  當你的孩子長大了,請你坐在孩子的身邊,依偎在一起(抱在懷中也可),一邊握著孩子的手,一邊來讀圖畫書。把一本圖畫書在你和孩子的面前。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用自己帶有感情的聲音,念圖畫書給他們聽。

  在讀之前,先靜下心來,注視孩子的臉龐,想想這本書能帶給孩子多少快樂,然後抑制住教育孩子的衝動,設法讓孩子融入書中,獲得真正的喜悅。

  認真反復念,順著孩子的思緒,不要企圖左右他或對他說教,不要讓他按照你的意念來讀書。

  如果孩子打心裡喜歡,必然會主動問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應溫暖地回應他,與他溝通。

  不要設置問題來考孩子。講圖畫書只管一個勁兒地講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問題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討論,當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跡。

  千萬不要急著翻書,讓孩子仔仔細細地去看那些圖畫。孩子看圖畫書時和我們大人不同,孩子是透過看圖畫來理解故事的。大人讀故事,孩子一邊用眼睛看圖畫書,一邊用耳朵聽大人的聲音,這就是圖畫書最正確的讀法。其實,這也是最能拉近父子關係的溫馨一刻。

  圖畫書中處處有細節。引導孩子看圖畫書時,應從封面、封面裡、扉頁、正文到封底仔細閱讀每一幅插畫,才不會漏掉重要的部分。

  選的書如果孩子沒興趣,也不要勉強孩子接受,或因此感到焦躁。

  3、孩子再大一點(6歲以後)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看,還是要經常念童話或民間故事給他聽,可以挑一些插畫多、頁數多、故事比較長的橋樑書開始念。如果孩子還不能繼續閱讀,就繼續念圖畫書,不要心急,配合孩子的狀況循序漸進。

  很多母親會問:我的孩子已經六歲,認得一些字,會自己看圖畫書,也很喜歡看。以後,我該怎麼教他才好呢?我覺得,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

  五六歲的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大都是盯著文字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在這種狀況下,他們不太可能瞭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從常識來判斷,大人念給孩子聽和孩子自己看,哪一種比較容易懂,也比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能快樂地享受,圖畫書的內容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因此,提早讓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在教育上並沒有好處。如果滿懷愛心地念書給孩子聽,必定能將文字轉化成生動、溫暖的話語,並讓這些話語傳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

  閱讀時注意的細節

  說幾個給孩子閱讀時注意的細節吧,具體的方式依舊是靈活的,磨合出適合自己孩子的就好。

  1、節奏、語氣語調:根據圖書、文字的需求來控制節奏。有韻律的地方或者類似歌謠的地方要表現出來,固定的句式、該書特色的句式要表現出來。這樣平時當我們用同樣的方式表達一些特定句式時,孩子自然就會想到書裡的情景,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些表達方式。

  2、留白:閱讀時注意給孩子恰當的留白,一方面便於孩子思考,一方面孩子也許想接話,給出這個空位會使整個閱讀的配合更加流暢,當然如果不接我們也不必非得讓孩子說,自己直接接著讀就是了。

  3、觀察圖:引導孩子找到發現圖的樂趣,圖中暗藏的玄機,圖中人物的表情,由圖引起的任何話題都可以聊,不一定聊得很深,哪怕只是指著某個地方哈哈大笑然後心領神會的跟著一起笑呢。

  4、擴充、引申:其實把閱讀就當做我們和孩子交流的媒介時,這部分就做的自然了,話題也就不會受到局限。只要生活中我們和孩子能夠遇到的想到的,能跟這本書掛上鉤的,或者讀的時候靈機一動閃現出來的,都可以和孩子聊,起初可能是我們主導一些,用不了幾個月就是孩子的思維比我們更活躍了,想到的常常讓我們覺得驚奇,這時候我們只要跟著他們提出的問題或者聯想到的話題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就好。與讀書相比,這部分往往更珍貴,這是孩子獨立思考的部分,也是我們和孩子真正的交流。

  其實閱讀的好處眾所周知,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可以提高語言的能力,這些我們潛移默化都能做到,而在思考上,是需要我們家長在最初推動一下加一點引導的,不管是從觀察圖方面,從聯想、想像方面,從生活經歷體驗方面,打開了孩子的思路,之後就可以完全交由孩子主導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陪著充分的交流和探討。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