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管理行動,6條“心法”就夠




時間管理要怎麼做得好?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或者說比較大而泛。而更有趣的是,我並沒做時間管理。我管理的是行動,不是時間呢,有發現嗎?
我一般都講行動管理。時間本身不能管理,你管不管,它都在哪裡。行動管理這個詞,在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咱們自己的行動自己負責,我們能管的是自己的行動。
當然,現在比較火的詞是時間管理。所以我講行動管理,請您自動切換到可以理解的模式。
關於前面提到的行動管理怎麼做得好的問題,我把它落到是每日行動之上,跟日計畫的制定與執行緊密相關,這樣以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關於每日行動的效率問題,即每天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如果你總是在各類公眾號上不停地汲取這方面的文章,也很容易能發現,其心法無非那麼幾條。
心法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變化的世界中不變的原則,是每日行動的指導思想。心法技法相對。
心法好比內功,如果內功沒過關,就算你拿著把劍耍來耍去,這把劍本身再怎麼鋒利,但你沒辦法把這把劍用到極致。而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功扎實, 即使低頭一看,手裡僅有一把比較low的劍,你也能擺出架勢來。要不怎麼會有鈍刀出利手一說?
抓住心法等同於抓住了最基礎的關鍵部分,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半功倍之效。那麼,都有哪些心法呢?
根據這幾年的經驗,我提煉了六個心法,正好湊個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而且,這一次,我要把它們素面朝天地露出來,不濃妝豔抹。那就出來吧——
一、主動收集
生活中你有這種體驗嗎?
有時候冒出很多可以行動的想法,過個一兩分鐘你卻拍腦袋:咦,我剛才想什麼來著?
靈感、想法像你大腦森林裡的小鳥一樣,東跳西躥,你看見只是一瞬間,如果沒有抓下來,就飛走了,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
如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做事方法、點子、idea?
錯過了,未免太可惜,太遺憾!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首先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偶然想到要做的事,先要向它伸出雙手,大力擁抱
與積極主動的心態相對的是,在想到要做的事時,假裝沒看到,自己抽身跑得遠遠的。
假裝沒看到,現在沒啥問題,過一段日子後它又會找上門來時,就是債主來討債的節奏,分分鐘急死你,因為實在變得太緊急了。
然而,一個更震驚的真相是:
之前那個假裝沒看到的行為,很可能不是你能意識得到的,而是潛意識幫你悄悄地做了決定。
比方說,你正在玩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你爸過來說他要出門,十五分鐘後把廚房的煤氣爐關火。你應了聲好,但潛意識裡你不想管這件事,不想錯過遊戲,如果沒有及時收集這個行動,很可能等兒就出事了
又比方說,看到我的文章裡說了某個觀點,眼睛突然像燈泡一樣亮了起來,好像有那麼些道理,你點點頭了一聲,腦袋閃過念頭說要按照文章裡說的做。但是你沒有意識到應該把這個念頭收集起來。那過後能不能變現就靠運氣了,等猴年馬月某天這個念頭突然降臨。
這些只是例子。也就是說:當時事情還不怎麼緊急時,你根本完全沒有覺知到什麼該寫下來,完全沒有getpoint,所以真正麻煩的問題是出在這裡。
這個心法,很多人覺得不就是主動收集而已,顯露了一種輕視的口吻。但據我觀察,在草莓榨智機小班上,在這個環節能做好的夥伴還真不多。
二、思考為先
主動收集到的行動想法,你需要對它進行二次創造。
在美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提到:
任何事情都有兩次創造,一次是智力創造,一次是體力創造。
如果你看過這本書, 還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嗎?或許不經意間,這句話一閃而過,沒有任何雪泥鴻爪的殘存。
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它提到了智力創造,並且把智力創造放在了體力創造之前。而多少人並不重視行動前的智力創造,沒有先想後行,先思後做,而是只想體力創造,拿起事情就立刻幹?
沒有思考為先,很容易把人整累,回饋也小。所以,行動之前,要騰出時間,對要做的事情掂量掂量,算計算計。就像射箭,在拉開弓之前,你還要再靜心瞄一會兒紅心才放出箭。思考為先,就是瞄準紅心的那一步。
思考為先,都思考些啥呢?比如這個行動:
哪些要做

為什麼要做

做到什麼標準

可以交給誰去做

要花多少時間去做

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巧

要放在什麼時間段去做

要以什麼形式做才不拖延

......
(題外話:上面這段竟然像個梯形, 無意之舉,有型之美)
可惜,思考這一步常被我們無意或有意忽略。
無意忽略: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先思考再行動,或者以為不重要,覺得與其想那麼多,不如把時間花在上面;
有意忽略:主要是心裡覺得有難度,燒腦燒得累,不如直接逃避。 但思考為先這一步不單不能省,而且分量還挺重,有時候不誇張地說,可以八成,兩成。如同炒菜做飯一樣,前面那些洗菜摘菜切菜的時間分量重,但洗得好,切得好,真正等到菜一下鍋也就翻炒幾分鐘便熟了。
三、清單提醒
通過思考,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些什麼,真正能做些什麼之後,就知道自己的行動了。但是知道行動,不等於時時會記得呢!
因為大腦並沒有那麼管用,它並不能記得住那麼多事,記掛太多反而讓它難受,會充滿了焦慮感,感覺到這個事也要幹,那個事也要幹,真怕忘記了哪一件,想想都醉了。
我們要想辦法讓大腦能夠不會忘記要做的事,並且不累:寫下來變成清單,是一種好方法。
舉個日常的例子,去超市里購物,如果光靠腦記,沒有列一份清單提醒自己,我八成會漏掉一些東西,明明去之前還覺得那些東西肯定會想得起來,但一到現場就犯暈。
當然,列成清單就不要寫得亂糟糟,要有條理性,要有整齊感,看得也舒服;清單不止一份,要分類成幾份,哪些是今天待辦的,哪些是下周的,哪些是更長久的;並且清單的內容要表述得清楚,是一份有結果導向的清單,更為明確預期結果的任務,動力才足,才可能採用更精准的行動去搞定想做的事。
這些待辦清單,英文為to do list,有人諧音為土豆。就算再多行動,有這些土豆清單在手,大腦會覺得有個提醒機制,有個堅實靠山,心裡會踏實點,也就不會整天擔心忘了什麼。
四、要事第一
有清單提醒,防止忘記,可以開始執行行動 。但清單上的內容那麼些,不可能同時做,總要有個先後順序,有個執行的流程。
從哪開始做呢?
美國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中給出了答案:
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只長得醜的。
這裡的青蛙來指代有挑戰性(有難度)且重要的事。形象點表述,就是那些一眼望過去很重要,但你第一個念頭是不想幹的事
所以每天的行動從哪裡開始,就從這只青蛙開始。這也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要事第一吻合。如果每天能夠優先吃掉三隻青蛙,優先做完三件要事,即使其它小任務沒有完成,這天依然會成就感爆棚的!
那什麼是要事呢?
不少小夥伴懂得要事第一的原則,但最後是暈在另外一點上——判斷不了什麼是要事幾件事擺在一起,說不清哪件更重要。這種現象很常見,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苦惱?這裡涉及到目標管理的範疇,一般人都會從下面三個層面中的一種去判斷。
立足當下:要事是當下重要緊急或重要不緊急的事
立足年度:要事是跟你的年度目標契合的事
立足長遠:要事是現在持續做並在未來有收益的事
顯而易見,從第一種到第三種,站位越來越高,當然更有方向感,能夠讓你做事氣定神閑、心如止水、淡定從容、泰然自若。
五、專注當下
明確了要做的事,剩下的就是專心致志地做了。別以為專心致志很容易辦到,如果平時你要觀察一下自己做事的模式,就會發現人的行動是隨機的,特別是你沒有察覺和刻意去調整,則更是如此。
有時候你正在網上搜索著某個感興趣的內容, 突然流覽器就彈出個新聞廣告窗,什麼猴子換頭手術成功”“央行探索數位貨幣,你一看眼睛就亮了,馬上點進去看。等回過神來,都忘了一開始自己是在做什麼事呢。
還有的小夥伴,可以手頭上做著一件事,心裡總是記掛著另外一件事。說白了,就是走神。從遠古的基因來說,我認為這是和古人類在野外需要警惕野獸有關,所以需要這種走神的習慣,才能及時發現威脅。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培養專注力是很重要的。專注力要高,前提是你的睡眠要足,睡得不好,精力不夠,自控力就會下降,專注力難以持久。在精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是方法問題了。
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是由法蘭西斯科·西裡洛于1992年創立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提升專注力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拖延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詳細背景可以搜索瞭解。
它的主要做法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時間也可調節為適合自己的長度),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這種方法以時間的緊迫感強化專注力,雖然簡單,但真的挺管用。
長按二維碼,保存並使用最有效的「番茄工作法」筆記範本:
~
六、批量解決
在行動管理當中,還有一個小竅門,是從快遞員那裡偷師來的。
現在快遞業這麼火,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從快遞員那裡接過東西吧。快遞員是怎麼送貨的呢,他們是將寄件按區域分類後再投送的,屬於同個住宅社區的物品都會一起送達。這就是批量解決的方法。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減少行動間的切換成本,提高效率。比如需要智力創造時就將需要思考的內容一起解決掉,等到體力創造時,便專注於做的過程,而不需要再思考太多。
比如同一個環境下的任務接連著完成,要外去辦的事在外去時一起辦了,要用微信時將需要用微信解決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可以減少時間被碎片化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六六大順行動管理心法。

工具品種可以五花八門,但在方法上主要就這麼幾點。其中,前三個偏向於行動的準備,後三個偏向於行動的執行。
說出來,它們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麼的素面朝天。可能你都不屑一顧,因為太常見,都不把它當回事。
但真正用到家了,才知道好在哪
最後,我給它們編了個口訣——
行動管理有心法,

說來說去就六樣。

主動收集少遺憾,

思考為先少迷茫。

清單提醒少遺忘,

要事第一少蠻幹。

專注當下少怠慢,

批量解決少切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