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推手的體用價值和研討



大家都知道,中國武術的根源在於技擊,尤其發展到近代的太極拳和推手由陰陽哲理辯證法指導並融合了中醫經絡學和現代醫學。我經過多年學習、調研及醫學實驗室檢測,證實其高科技價值。他能鍛煉人的知覺;啟動神經系統;鍛煉接受壓力、化解壓力的高度靈敏性;能有效檢驗拳架的正確性;檢驗內勁水準的程度。推手技擊不同於其他拳術格鬥時對人體帶來的傷害,因動作松柔、文明、安全,創造了心身平衡,知己知彼。能實現養生保健和防身自衛,能開發人的右腦潛能,提高人的精神氣質,是唯一能從幼年練到老年的終身體育運動。

雖然現在社會環境下,武術已轉變為健身為主,但推手的技擊特色仍有很強的生命力,未來有很大發展前景。以太極拳為主的內家拳術,歷來是講究體用結合、拳架練體、推手練用,歷經幾百年的發展總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
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人追求外形套路、華而不實、動作中看不中用,如把太極拳當成一般的保健體育,這就低估了中華民族寶貴遺產的存在價值。
太極拳運動已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健身拳,中國要想保持太極拳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就必須繼承發揚傳統;開展科研;培訓人才,將拳架和推手體用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太極拳高手。最終可突破武術體操化、舞蹈化的傾向。為武術進入奧運會創造條件。
早在60年代,國家体委就已組織上海市體育宮制定了推手規則,自1980—1991年,上海市和全國也舉辦過十多次推手比賽。最近國家最高領導人極為重視太極拳,中央各部委都相繼成立太極拳組織,國家体委正在修訂完善新的推手規則,並組織全國範圍的推手集訓。

以太極拳為主的內家拳流派,從總體上看,推手方法大同小異,都遵從共同原則。下面我對有關的核心問題做些研討:最經典的用意不用力這是拳論中形容要意識領先、意在人先,其實是種超前意識。對於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靠肌肉收縮舒張來完成的,全身放鬆沒有一處緊張是不現實的。完全不用力,全身就是一團散沙,問題是怎樣科學用力?用巧力恰到好處?以最小力達到最大效果?真正的放鬆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刻苦練出來的,靠打出來的松,才是真松,否則只是軟癟。推手中雙方對抗不在力的大小,力量不是決定因素,而是靠靈敏的聽勁,啟動全身神經感覺系統,訓練整體的內在感覺。靠松柔旋轉化解對方力量。為何太極高手用的是而不是?一般人沒有經過訓練往往力是局部分散的,只有經過長期磨練,全身協調,聯合產生的合力才是。勁的種類分很多,至於丹田勁,也可稱為球勁、混元勁,這是練太極內家拳人一生為之追求的,把自己現象成一個以丹田為核心的球,重心放在丹田(骨盆裡),通過全身放鬆協調,達到圓滿周身一家,產生旋轉滾動力。如棚捋擠按四正手,不是手法,兩隻手只是感測器,是接受資訊,撲捉資訊,起偵察兵作用。實際上化發不在手上,主要在下盤,腰胯是關鍵。我師父經常講推手不用手,全靠腰胯轉,丹田是以命門(腰)為主宰的,全身意、氣、力整合點在命門(腰)上,命門(腰)是脊柱的軸心,力由脊發,脊柱從大椎到尾椎呈S形,形成整體柔性彈弓結構,脊柱為人體中軸,守中就是中定,時刻守住中軸不是失衡,重心不能動搖,從生理解剖上,腰椎活動度很小,旋轉幅度有限(如超出生理範圍就容易損傷),主要起支撐立柱作用,即中流砥柱,而胯關節活動度大,腰胯只有聯動,帶動身軸才能發揮作用。從放鬆角度講,最難放鬆,最關鍵的松是胯關節,實際上是靠胯關節控制腿部旋轉的肌肉群的收縮和放鬆。二條腿形成一個有力的旋轉軸,使腳底與地面的磨轉產生勁,所以拳論中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的內勁傳導路線。一切發力點都始於腳下,重力大多集中在實腳上,動力源以實腳為轉盤,腳踏湧泉穴(足弓)的彈性,借地面產生反作用力,因腳踝關節結構複雜,筋腱最多,其中跟腱最粗最強勁有力。每根筋腱就是根彈簧,腳底又是密集全身神經反射區。

推手的基本功就是下盤,腳下樁功,許多人為了加強腿部力量去壓低架子,尤其是練大弓步,其實用處不大,步子太大靈活受限,易犯雙重之弊,而且還會造成膝關節慢性損傷。看看高手們推手時都是小步高架,大弓步我認為與實戰有所背離。
談到引進落空所謂引進不是開大門,放棄防守任人進攻,引、化、發、放主要走立圈,身前胸腹是陰面(經絡陰經)向下運行,要含胸、空胸保持氣沉丹田,形成向下通道,從陰面接受對方來力並引向中線外,讓來力分散,隨自己重心無障礙的下落到地面,在力學上,作用力必然會引起反作用力,落空後會產生一個來自地面的反彈,利用這個慣性反作用力打一個來回勁,順勢產生合力回給對方,而回出去的力是從自己脊背陽面(經絡陽經)向上運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僅跟二個分力大小有關,還與二者之間夾角有關,二分力夾角越小,合力就越大;夾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利用力學上的杠杆原理,關節伸曲,長骨旋轉軸而改變力的方向,這就是引進落空合即出”“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推手神奇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