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教子有方
同事的女兒娟娟,今年四年級了, 前幾天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語重心長地跟媽媽說:“您這個閨女啊,挺機靈,可就是成績老上不去!這個得回家找找原因了……” 娟娟媽跟我說這事兒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我上哪找原因去呀?也奇怪了,這孩子玩兒的時候猴精,一到學習就賊笨!我也整天氣得不行……”
好多媽媽都有類似的困擾,覺得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因為“不聰明”,有的甚至懷疑孩子“智商不夠”。其實呀,學習成績跟智商的關係,還真不是那麼絕對!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中,竟然有1/4的孩子智商都在100以上,這是非常高的。 很多時候,一些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而且容易被家長們忽略:
1. 人際交往能力差,不敢問問題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被無微不至的關愛包圍著,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很容易變得“自大而又脆弱”。
1. 人際交往能力差,不敢問問題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被無微不至的關愛包圍著,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很容易變得“自大而又脆弱”。
一方面,孩子很“自大”,不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所以遇到難題時,不願意向別人尋求幫助;
另一方面,孩子又很“脆弱”,怕打擾別人,怕別人因此不耐煩、不喜歡自己,也就不太敢詢問別的同學,更不敢問老師。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越積越多,基礎越落越多,成績慢慢變得糟糕起來。 家長們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多鼓勵孩子跟陌生的小夥伴一起交流、玩耍。 比如,你領著孩子來到公園,好多孩子正在玩滑梯,而你的孩子也很想玩,怎麼辦?這時候,絕大多數家長都會主動替孩子“出頭”,過去對小朋友們說:“我家寶貝也想玩滑梯,讓他加入你們吧!”而你的孩子呢,會害羞地躲在身後,一言不發。這樣的話,談何人際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孩子又很“脆弱”,怕打擾別人,怕別人因此不耐煩、不喜歡自己,也就不太敢詢問別的同學,更不敢問老師。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越積越多,基礎越落越多,成績慢慢變得糟糕起來。 家長們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多鼓勵孩子跟陌生的小夥伴一起交流、玩耍。 比如,你領著孩子來到公園,好多孩子正在玩滑梯,而你的孩子也很想玩,怎麼辦?這時候,絕大多數家長都會主動替孩子“出頭”,過去對小朋友們說:“我家寶貝也想玩滑梯,讓他加入你們吧!”而你的孩子呢,會害羞地躲在身後,一言不發。這樣的話,談何人際交往能力?
所以,相信孩子,讓他自己去解決這樣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跟人家打招呼、說明來意、談條件、注意語氣,你會發現,孩子其實還挺有一套的。
2. 家長過度“包辦”,沒有自主性
當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什麼事情處理起來都那麼費勁:每天的作業自己根本記不住;3+2掰著指頭算半天,最後還急得哇哇哭;文具從來收拾不好,橡皮一周丟8塊兒……
咱們家長出發點是好的,覺得孩子尚小,需要幫助,於是不厭其煩地替孩子記每天的作業,幫孩子整理書包和文具,幫孩子整理錯題本……在媽媽的精心陪伴下,孩子在低年級的成績往往不錯。可到了考驗自主性的高年級,以前沒有過的一堆問題就慢慢暴露出來了,成績也越來越糟糕。 這就好比你養了一隻鳥,在小鳥還稚嫩的時候,好吃好喝地伺候著。有一天小鳥長大了,你突然把它放歸山林,讓它體驗外面的生活……結果,脫離了你的幫助,小鳥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活活餓死。
孩子的學習肯定離不開家長的協助,但一定要記住,你只是“協助”,要把握好度,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事情,像記作業、收拾文具、整理錯題這樣的事,一開始家長尚可指點幾次,之後就讓孩子自己慢慢做,培養他的自主性。
3. 家長參與過少,好習慣沒養成
孩子的學習,家長“包辦”太多肯定不行,但是完全撒手不管更不行!低年級是孩子培養學習習慣的時候,一些家長平時缺少了必要的檢查和監督,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等到出成績的時候,一看不理想,才找孩子集中“算帳”:“你自己說說,為什麼考這麼差!”
但是,這樣有什麼用呢,孩子的問題都是在長達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段內堆積起來的,孩子自己都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而且,到最後也根本拿不出什麼有效的解決措施,頂多來一句:“知道錯了吧?下次努力,不能再這樣了”……
所以,提醒孩子注意坐姿、注意握筆姿勢;監督孩子孩子及時完成作業;跟老師保持溝通,及時瞭解孩子課堂表現……這些必要的監督,肯定是不能少的。
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注意力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課堂效率。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往往都是前後連貫的,而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總是這裡聽一段、那裡聽一段,進到腦袋裡的東西都是“碎片化”的,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什麼都忘了。
而手機、電腦上的各種遊戲,是孩子注意力的最大殺手。有時候孩子坐在那裡挺老實,你以為他在聽課,其實,他小腦袋裡正翻江倒海地浮現遊戲畫面呢,這就是“假積極”“假學習”。 要想減弱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家長以身作則,如果我們自己一下班就窩在沙發上玩手機,還怎麼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呢?
孩子的成績,往往是家庭環境、個人習慣、個人性格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往往不是“誰家孩子聰明”“誰家孩子笨”這麼簡單,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多費點心思了!
孩子的成績,往往是家庭環境、個人習慣、個人性格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往往不是“誰家孩子聰明”“誰家孩子笨”這麼簡單,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多費點心思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