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楊澄甫宗師拳照分析

楊澄甫宗師拳照分析



中期拳架
 

           
晚期拳架


A:  兩套拳架的姿態差異反映了楊式家傳太極拳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由少數人才能掌握到人人都可練習,由注重技擊到適應時代要求的變革。傅鐘文在上海,崔毅士在北京中山公園傳教的太極拳,均取楊澄甫晚年的拳照,今人稱之為楊式大架;陳微明在上海致柔拳社、師父在北京通州傳教的太極拳,取楊澄甫年輕時的拳照,今人稱之為楊式老架。雖拳姿有差異,但動作名稱、順序與現今社會廣為流傳的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完全一致。

沒有青年時的練法,達不到晚年的功夫。楊公青年時的拳架俊秀挺拔,有心人可以去參看吳圖南青年時的架子,一看便知。
楊公年輕時的架子是練功的架子,主求外形開展,內裡緊湊。所有的練習者都需經過這個階段才行,老年的架子主求外形緊湊,內裡開展。是功夫深入的表現。
兩套架子無所謂好壞,只是階段要求練法不同而已。
B:  李雅軒,汪永泉和牛春明的拳架也是比較開展的,而鄭曼青的就相對緊湊多了。那誰的功力厚啊?
A:  功夫到了懂勁階段,開展緊湊就是隨心所欲了,這就形成了個人風格,也看個人的教學風格,外形開展的架子,便於學生學習,外形緊湊的架子便於推手技擊。進一步說,相信上邊說的幾位前輩推手時都是當小巧緊湊時,小巧緊湊,當需要開展時,開展無邊的。

每個人只是表現出來的風格不同,實質無大差別。

所以說,看你重意還是重形了,有些老師重形,即使自己功夫有了,也儘量做的規矩,讓後學來學習。有些老師重意,自己心知,不需表現出來了,但學者就覺得有些難學。你說哪個好呢?其實,他們沒有高低之分,功力上會有些差別,這是必然。

只是階段不同,風格不同,拳意不同而已。

C:  楊澄甫青年圖片中只有上步七星有撅臀之嫌,我覺得可能是為出功夫,蹲身較低,身體前傾以維持重心所致。但仔細看,拳意很好,大有一抬手即將人放出之勢。

D:  身體前傾是太極拳的重要特徵。難道只允許身體後坐,不允許前傾嗎?
前傾、後坐均是太極拳應有之義。

練時為了拉筋脈,一條線逼出內勁。

打時為了爭取空間、時間。

前傾,則泰山壓頂,

後坐,則江中磐石。




(中期拳架)注意與(晚期拳架)對比就會發現,中期勁路清晰,晚期拳架園和。難得的中晚年齡習拳對比,由此可得出什麼觀感?早期層次練什麼?中晚層次練什麼?朋友們自悟。。

C:  民國期間,老輩的武術家們的架子,都是身體前傾的。包括形意和八卦門的,比如孫錫堃、薛顛等前輩。
前傾是技擊的架子,豎直是養生表演的架子。

看看李小龍,還有貓撲鼠的樣子。應該很明白的。

D:  前傾是吞吸。後坐是為了更好的發放。

楊公前者是形的鍛煉。後者是意識的鍛煉。如果能達到神明的鍛煉,在外形的拳勢就像少林拳一樣。呵呵,茫茫天地,誰為知音?高處不勝寒。。
太極拳只有這關過了,才有資格談意。

C:   感覺好像不是練法問題, 是拳架練順了沒有的問題, 拳架練多了練順了, 感覺很多地方會自然合上, 架子也自然會改變和順遂, 沒有太多突兀的地方, 年輕時的拳架還存在拋喉頭等毛病, 但年老時的就好很多了, 很順遂, 也沒有太多突兀的地方, 過度或不及都比年輕時控制得好, 很沉穩, 所以我只欣賞年老時的拳架照片, 當然也可能是年輕時用開展的打法, 這個要他本人才知了。

至於身體前傾, 個人感覺是實際用時的身法, 董派系和吳鑒泉也有相類似的身法, 實際用時也不是為中正而中正, 應該怎麼好用就怎麼用, 不過我不懂練拳的, 只從欣賞的角度看。

我們看著好像是厥屁股,其實不是。是身體前傾的表現。身體前傾大概是在練習一個身法。

E:  問題不在屁股在命門


C:  我們平時認為的命門後突,或者說立身中正,或者說命意源頭在腰隙,這些前輩們的話肯定不錯。但是具體的命門,或者腰隙的位置,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搞錯了。我個人覺得那些練拳時身體前傾的師傅們是對的,我猜他們前傾,練習的大概正是那個位置。

E:  問題也不在前傾在背弓

C:  我大概知道你說的5張弓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平時認為的命門”,“腰隙的位置就是後背督脈上命門穴的位置。大概是系腰帶時後面腰帶的位置,這個命門的位置對太極拳的命門位置可能是錯的。而那些練拳時身體前傾的前輩老師,他們應該是知道真正太極拳命門的位置的,並且他們那樣身體前傾很有可能是在練習命門的位置。

悅太極轉載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