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太極拳的理與氣和虛與實

太極拳的理與氣和虛與實

  文章來源 悅太極


《十三勢歌》中的若言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句,明確了我們練太極拳實現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目的。否則徒練筋骨皮肉,無異於練其它外家拳種,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太極拳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本文試圖就練拳架何以練得意氣的問題展開討論。筆者不揣淺薄,根據自己多年練拳的體會和對古典太極拳理論的認識,試談一孔之見,意在抛磚引玉,商討於同好,求教于方家。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意氣頁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此句把太極拳意氣、圓活、虛實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但如果我們按其語句的順序理解因果關係,即只有意氣換得靈,才能有圓活之趣,才能做好虛實變動,那麼在練拳的實踐中就很難行得靈?就無從做起,況且《太極拳論》中還明確規定了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帶。筆者以為正確地理解應該是:只有在練太極拳時認真地處理好每個拳過程中產生圓活之趣,進而引動內氣,使之隨拳勢虛實的變動而換得靈。也就是說先以正確的外形動作,如此內外相輔相承至理迴圈。不准看出練太極拳練得意氣君來的一個關鍵就是正確處理好太極拳行動走架時的虛實變動。



《太極拳論》指出: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這所說的分清楚不應僅僅做分辨解,更重要的應做分配”“調整解;更重要的應做分清楚不應僅僅做分辨解,更重要的應做分配”“調整解;否則差之毫釐便謬以千里也!試想,太極拳的虛實變動正是不令人知的內動,再說太極拳越練越精者,虛實變動尤其精微,在別人很難分辨其虛實變化的。這種變動只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在自已就肢體的各個部位,哪裡是座,哪裡是實,哪裡應該隨拳勢變化由虛轉實,哪裡是實,由實轉虛,以及虛實的份量應該是多少,心裡則是清清楚楚的。當然初學太極拳在拔正架子時就另當別論了。這就象一桿秤出物體的重量在秤一樣,使物體的重量與秤砣的重量,這就是處理好了輕與重即虛與實的關係。所謂立如平准也就是這個意思。 





依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和倒卷肱一勢第一動為例,當左腿後退逐漸由虛轉即時。左手與之協調向後逆纏逐漸由實轉虛,同時右腿在不移動的情況下由實逐漸轉為實,這樣使身體在運動中始終保持平衡,顯示出太極拳支撐八面穩紮而又靈活的特點,避免了向一邊倒的偏沉和不圓活的雙重之病。這裡可以形象地把肢體虛的部位喻之為秤砣的一端(虛非全無,砣也是有一定重量的),把肢體實的部位看成是稱量物體的一端(實非站然,物體重量是有限度的)。



太極拳這種動作緩慢的特殊訓練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給人經充足的時空,讓人在行功走架時不失平衡地不斷完成肢體各部位的虛實轉換,並在其中加深感受。當練到一定的程度,虛實的轉換能隨意念而動在瞬間完成。依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中拳發力之前,左手在前為實,左腿為虛,右手在後握拳曲蓄於右腰間為虛,右腿為實,在出拳發力的瞬間左腿為虛由虛轉實,左手由實轉虛,(向身後發肘),右腿由實變虛,右拳由虛變實,力貫拳背。這樣既表現了所發之力松活彈抖,又不致因發力而失平衡或出現斷續。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變動的虛與實是相對應的肢體應該虛或應該實,這大概也叫做陰陽相濟吧。 




當我們記熟了太極架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應該著意於虛實的變動也就是拳歌裡講的變換虛實須留意


首先由人體指揮部----大腦,不斷地根據拳架變化的要求,向變動虛之前的樞紐------腰際,發出意念資訊,腰際再傳遞意念資訊,貫注於肢體至四梢。這也就是拳理所謂的出腎入腎是真訣,實乃在練拳中行導引之術也!如此用功日久,意不氣,氣自來,勿助勿忘,自然會出現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的現象。

一代宗師陳鑫在其所著《太極拳紅譜》中說: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我們在學練太極拳時,一定要弄通拳理,用拳理指導練拳實踐,在練拳的實踐中驗證拳理。為避免誤解拳理,少走或不走彎路,必須常向明師請教。如此迴圈不已拳藝日臻,自會達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