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太極拳要返璞歸真


太極拳要返璞歸真


一、確定參照物
 在傳承太極拳的過程中,隨著太極拳普及度的提高,隨著資訊交流的便捷,隨著各種拳術之間取長補短,太極拳術與其他拳術一樣,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在逐漸州增多。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對如何練太極拳有了更多的探討。其中,有更加具體化的,有所創新的,不可否認,同時肯定也有偏離,無意地人為設障,使原本簡單直白的道理變得複雜化的。問題的要害是,我們很難界定誰是誰非。發現問題總得解決,如果界定困難,那麼只有抓住最本質的東西。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呢?在哪裡呢?人們更多的是遵循王宗岳和武禹襄的太極拳理論。如此,我們暫且約定王宗岳和武禹襄的太極拳理論是正確科學的,以此為參照物、為標準。

   

二、名家也並不一致

教學生練拳,師傅在教學過程中前後說法不一,是很常見的。太極拳名家談太極拳,前後說法不一,甚至矛盾、難圓其說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的。不同派別的太極拳家談太極拳,差異就更多,甚至還互相衝突。內功拳家談練內功拳,差異和衝突還要大。

如打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架子高點好還是低些好;行拳速度慢些好還是快點好;動作配合呼吸好還是不配合呼吸好;靜如山嶽沉穩好還是有節奏感韻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還是活活潑潑如風吹楊柳好;對每個動作攻防想像好還是不做好;意守穴位注意氣感好還是不意守好等等。這些討論至少說明,哪種練習方法效果最好練習者心中不是很有數,在練拳的枝節上,大家都一邊在練一邊還在探索求證。

1.輕與重

馬岳梁:太極拳中的,不能用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拳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爆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

這裡有兩個資訊,一個是,一個是爆發力為太極拳大忌

孫劍雲:先父常說,郝為真先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則此拳成矣。

看得出,有輕有重。
 
郝月如: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
看得出,也是個輕。

王薌齋:習健舞之先決條件則須達於四如境界,即能體整如鑄、身如灌鉛……
看得出,四如境界時,體整如鑄、身如灌鉛,重得很。


2.招與無招
在練太極拳套路時,對每動是否要做攻防想像,也是認識不一。

陳微明:許君禹生所作太極拳勢圖解,每式之後,均附以應用,甚為詳細。余曾叩之楊澄甫先生雲:太極拳術若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備矣。先生日: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故餘所著之書,未將散手加入也。

郝月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
陳正雷:練身不練招。
 
徐致一:我們對於每一個動作的一虛一實或者一張一弛,都需要把它的技擊作用或者健身作用,用意識去想像它,甚至在想像中加以誇大。



王薌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雲此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拳術鍛煉如果只著眼於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於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敵,那更是要任何方法不許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參雜其問,可就把萬變無窮的本能妙用丟絕了。…‘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互斜互爭……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
 
向愷然: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像,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惟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萬,是不啻將攻擊招架方法的範圍縮小。



這是向愷然給吳氏太極拳宗師吳公藻《太極拳講義》一書所作的序中的一段話。按常理,吳氏是應該贊同這種觀點的。

我師父洪滌懷是吳鑒泉入室弟子,上世紀30年代,在湖南長沙,吳氏一家有一段時間都住在我師父家。日本飛機來轟炸,他們避進樹林裡,一放下細軟便又推起手來。上世紀80年代初,師弟吳公藻為出《太極拳講義》一書,從香港寄來邀請函,請我師父赴港幫助出書。因歷史原因曾受不公正待遇及師父已80多歲(19983月去世,享年99),最終未能成此行。:1986年,師傅的論文《太極拳淵流考》在全國體育史學術論文報告會上宣讀。他演練的拳架和推手被拍成錄影片,存入國家体委資料檔案中。我們同學中有不少人經常到上海向吳英華、馬岳梁老師學太極拳,雖屬同門,馬老師的教習與洪老師卻不盡相同,馬老師在教推手時夾些招式。洪老師說,吳老師沒有教過他招式。
 
198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極拳全書》,將傳統陳、楊、吳、武、孫五式太極拳套路盡數編人,除孫式太極拳個別式子有動作用法說明外,其餘四式皆無用法說明。



3.動作要否配合呼吸
楊澄甫: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有個人在練拳時口呼鼻吸,幾年下來口呼成習慣,十米內都能聽到響聲,且響聲日增。練太極拳的人都是鼻呼鼻吸,很少有口呼鼻吸的。我想,楊師的口呼鼻吸極有可能是另有所指。有些形意拳家也講過口呼鼻吸。

孫劍雲:口要虛合,舌抵上齶,用鼻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壓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陳鑫: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郝月如: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 力使氣,是即太極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說呼吸專指太極拳的開、合、蓄、發而言,與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請讀者不要誤會。郝少如注。


徐致一: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使呼吸也成為一個運動,方能在完整的運動中取得更高的健身效果。

馬岳粱也有類似徐致一的講法。我師傅洪老師還在的時候,我問過:為什麼有些人要講呼吸配合動作呢?”老師說:吳老師從來沒有講過要如何呼吸。經典拳論裡確實沒有要如何呼吸的指示,可能呼吸順其自然,沒有必要講的緣故吧。兩人放對,有效擊中和不被擊中都是不容易的,誰還顧得及動作與呼吸的配合呢,只有調節呼吸,讓體力和節奏保持從容不迫的過程。


三、法無定法
 
1.理解不同

同一字詞,不同的人有不盡相同的理解。馬岳梁:鬆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按一般人的見識,凡對抗技擊時沒有不施爆發力的,太極拳在用於散手時也是如此。與馬老師推過手的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只要他來精神,我們很難站得穩,他只用四兩撥千斤中的一個字,撥確實是不用爆發力。我師傅講,吳公藻來了精神,對手也是很難站得穩,他也是只用四兩撥千斤中的一個字。李亦佘: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趨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此情此景也無需用爆發力。王薌齋:發力不是注重擊出沒有擊出,擊中沒擊中,是要看自己本身發動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後,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體,螺旋的錯綜力量和無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輕鬆,準確,慢中快的惰性力。內功拳的發力具有較強的滲透性,作用力的接觸點、面不覺得痛,內裡有滲透痛,這可能跟內功拳的發力慢中快的惰性力有關係。意念深遠的慢中快的惰性力發力,與一般武術常見的J爆發力是不同的,從力學角度,力的作用I時間長是其原因之一。腹部開石表演,一J錘掄下石開,表演者沒有感覺,因為能量被石板吸收,擊打力沒有滲透到腹部。如果讓一個成年人的體重,落到石板上,這時表演者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力的作用滲透到表演者腹部了。內功拳高手視爆發力為太極拳之大忌是有他的理解的。

 

郝月如: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馬岳梁十分推崇。王薌齋:習健舞之先決條件則須達於四如境叫界,即能體整如鑄、身如灌鉛……”輕好還是重好?內功拳、太極拳需要輕靈功夫,也需要沉著功夫。這兩種功夫一般是分開練,練有相當時日深有體會後,也可合在一起練,比如可使四肢輕,軀幹重。


    
2.無關大局

練太極拳套路時如果心中煩躁就會練不下去,如果沒有興趣也會堅持不下來。太極拳套路的練習,其技擊作用和它的健身作用是成正比的,健身作用又是和它的興趣成正比的。那麼,如何來提高練拳時的興趣呢?
方法很多,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性.即心有所依。什麼叫心有所依呢?就是用意不用力中的的內容要具體可操作。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體外生力,體驗肢體在運動中的阻力;四肢輕輕地運行,綿軟不生硬;對每動作攻防想像;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讓呼吸也成為一種運動;意念某穴;在意氣感等等。這其中的對每動作攻防想像;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讓呼吸也成為一種運動;意念某穴;在意氣感較有爭論,如何正確對待呢?
    如在做某一動時總感不順,如果加上該動的攻防想像,情況就會有所改變;在做某一動時總感站得不太穩不得力,如果加上該動意存某穴,情況就會有所改變;呼吸配合動作,得力感覺和不得力感覺對比較強。但是,對每動作攻防想像,則針 性、方向性、局限性較強,僵硬度增高,柔度減弱。其他的也都有類似的不同的副作 用。對每動作攻防想像等此類較有爭論的
內容,偶爾為之即可,不能太當真。把其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是不恰當的。

一般的練習者,可以是什麼存想最有興趣就做什麼樣的存想。


  
太極拳術是由套路、推手、斷手、散手I組成。檢驗太極拳功夫是通過散手,套路、推手、斷手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說明你的技擊功夫。太極拳技擊功夫的獲得,主要靠科學的推手方法和有針對性的科學的體能訓練,套路的作用次之。正因為套路的f作用次之,所以在練習套路時,不管是何派,不管是傳統套路還是國家標準的競賽套路,都一樣,意作何種存想,雖對技擊作用有影響,但卻是無關大局。

  

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沒有套路也行,大成拳就沒有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站樁、試力和健舞。我練傳統吳式套路二十年,當看到國標吳式競賽套路結合了北派王茂齋南派吳鑒泉的傳統套路,很美,從我做起,和我的學生一I起買來VcD、書,學會了國標吳式。現在我和我的學生練得都是各式國標競賽套路。國標競賽套路是由名家反復推敲定下的,幾乎沒有著招用法說明,沒有動作配合呼吸說明,沒有對氣感的追求,對穴位的存想等等。作為權威和標準,我認為這是慎重的。  

從技擊與健身角度考量太極拳套路,動作準確與否對技擊和健身是沒有影響的。太極拳傳承只不過是幾百年時間,就已衍生為陳、楊、武、吳、孫式等等,諸式套4路動作差別很大,誰家動作為準確?誰家動作是不準確?而事實上有影響的只是身法要求,諸家身法要求是相同的。動作準確與否對技擊和健身雖然是沒有影響,但從可比較、傳習角度考量,動作必須要規範要統一標準,陳式有陳式的規範標準,吳式有吳式的規範標準。如果沒有規範沒l有統一標準,不管是哪一式太極拳,以後都不可避免地會衍生出許多來,各自為政自封正宗,讓後來者無所適從。國標競賽套路應該成為權威套路。  



3.過甚其詞 

在自由搏擊天地裡,至少在中國,現代散手為最強。在現代散手擂臺賽場上,傳統武術幾乎沒有位置。這裡有許多原因,但也不乏讓人反思的東西。太極拳者、大成拳者常說自己發力巨大,巨大不巨大可以計量,大於拳擊者想必不多吧?儘管內功拳發力與外功拳發力不盡相同。散手中,踢摔拿一齊來,如果執意發勁拋擲,執著地尋找發勁機會,那是不現實的,偶爾有個發勁機會,讓你發勁成功,極量有可能同時你已遭受到得不償失的打擊,不划算。太極拳術讓世人津津樂道,不是它的發勁。太極拳術中的套路、推手,老少皆宜,其健身、娛樂功能獨樹一幟;太極散手別具一格,其以弱勝強功能無與倫比。





4.抓住主要東西

太極拳套路練習要用意不用力,現在,意的內容越講越多,越講越細,越講越複雜,越講越玄虛。太多了會讓人無所適從。我教學生用意:三年(無意)、悟三年(專心用意)、化三年(由有意漸返無意)。開始練的時候就是動作規範不用力,沒有太多的講究。幾年後,各種身法上身習慣成自然後,就是輕、平靜、詳和,更是沒有太多的講究。專心用意用什麼意呢?王宗岳、武禹襄拳論中講到的,可以用,沒有講到的就不要去用,夠多了。任何藝術到了.極致,都講究返璞歸真…‘取法自然。直白、簡單的,一般都是好東西。玄虛、神秘兮兮,讓人一頭霧水的,一邊去。
悅太極轉載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