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如何提高自我判斷和辨別能力?

如何提高自我判斷和辨別能力?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非常縝密,正如張志俊老師所說的,宏觀上老祖宗們沒給我們留下什麼空間,但在修煉方法上,前輩們倒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受金錢的驅使,太極拳界的“創新”現象越來越多:一是拳理“創新”。有人抓住先人說的某句話,斷章取義,無限放大,故弄玄虛,致使部分習練者深受其害,張口閉口練“內氣”,頂著兩胯練“內功”;二是拳種和門派“創新”。有人將一個基本的無極樁,改頭換面,吹得天花亂墜;東拉西扯一些拳式便創編一個套路,再起一個神乎其神的名字,新立一個門派做起了“掌門”;三是賺錢手法“創新”。什麼“內功心法”培訓,幾天打通“大小周天”,各種形式的“大賽”遍地開花,冠軍證書漫天飛,各種“證書”、“證件”就差做廣告叫賣了。太極拳界的這些“創新”和亂象,花樣繁多,使人眼花瞭亂,造成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真假難辨,無所適從。本著提高廣大愛好者判斷和辨別能力的想法,特將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正確把握拳理的適用性。太極拳經、拳論和拳諺,都是歷代太極拳名家和當代有成者,對自己修煉體會的總結,是從實踐到理論的昇華,是太極拳修煉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有的是窮其一生的探索結果,有的是幾代人智慧的積澱。但是,除了身法的基本要領,適合太極拳初學者和初級階段人群的拳經拳論則極少,這是太極拳界的一個遺憾。

太極拳修煉是一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太極拳家的拳論是對自己練拳不同階段的總結,對於後學者來說,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修煉內容和規矩,絕不能把拳經、拳論等書上的東西同時都拿來體驗,否則容易出現認知和感覺偏差,更練不出功夫。用拳論指導自己練拳,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現狀,明白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就強化什麼內容。初級階段需遵循修“形”、練松的規矩和方法,通過站樁,練基本功,盤套路,找對形體中正、節節放鬆、行拳連貫圓活的拳感,達到形正體柔的目的。此階段不可同時摻雜練氣、勁的方法修煉,即使在同一階段,修煉的內容也應有先後和側重,否則易出現外不正內不順,欲速則不達。

當今,習練太極拳的絕大部分人是利用業餘時間修煉,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練一輩子或許只徘徊在 “塑形”的初級階段,能進入“懂勁”階段的人極少,既使專業拳師能進入中級階段的人也為數不多。所以,不要將目標和預期定得過高,不要天天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正確掌握好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在“塑形和松柔”方面多下功夫,在健身的基礎上練活兩胯,這輩子就可以畢業了。否則,東倒西歪練“內氣”,頂著兩胯練“內功”,立身不正,周身不合,上下不隨,彎路會越走越遠。






 二,理清各要領之間的關聯與因果關係。在練拳初級階段重點是“塑形”,身法要領尤為重要,練拳首先要明理,理清各個要領之間的關係會有幫助。如“虛領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圓襠”等,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這些要領是既矛盾又統一的一個整體,一個做不好也會影響到其它,要協調和統一好這些要領,又必須以“放鬆”為前提。



有些要領之間是因果關係,對這部分要領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一定要從“因”入手。如“含胸拔背”就是一對因果關係,“含胸”做好了,“拔背”是自然的結果;“含胸塌腰”做好了,“束肋松腹”、“斂臀”、“尾閭中正”都是必然的結果。如果我們把精力放在“果”而不是“因”上,既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又會徒勞無功。


有些要領又是互為前提的,“塌腰”不如“松腰坐臀”好理解,要做好“松腰坐臀”,必須以“松胯”為前提;要做好“松胯”,又必須以腿勁為基礎。脊背貫直不是將脊椎拉直,脊椎拉直三個生理彎曲沒有了,人則無法直立行走,這不是我們練拳的目的。貫直脊背,上靠“虛領頂勁”,下靠“松腰坐臀”,上下對拉拔長。“圓襠”必須以“松胯”為前提。我們在理解這些要領時,如果忽略了前提條件,說什麼都是空中樓閣。










三,如何判斷某個拳勢或說法是否合理。網上有關太極拳的文章繁多,“創新”的說法更是層出不窮,如何鑒別某個拳勢或說法是否合理,我給大家提供三條經驗:


1,是否自然和有利於放鬆。習練太極拳有三求:一求自然;二求松柔;三求靜心。一個姿勢和動作或一種練習方法,衡量其對錯或是否合理,首先看其是否遵循自然和有利於放鬆的原則。例如“五趾抓地”,本是人的一種本能,在腿腳使勁蹬地或在泥地行走時,不用想五趾會自然抓地,有人卻將它誤導成站樁和練拳時,時時刻刻都要“五趾抓地”,這是違背自然和放鬆原則的,所謂“腳緊全身僵,足弓則周身滯”,說得非常有道理。又比如“命門後撐”,“命門”在中醫裡是穴位,在太極拳裡泛指“腰”,站樁或練拳時應該自然放鬆,只有在蓄勁時,“身弓”兩頭卷,“命門”要後撐。有句話叫做“手起身落,手落身合”,其實講的也是“命門後撐”,這裡的“身落”指的是腰臀部,在向後撐的同時向下沉,目的是在“手起”時身體不上浮,保持底盤的穩定。如果站樁和練拳時一直保持“命門後撐”,全身便會僵滯,時間長了腰部還會練出毛病。


2,不能違背人體的生理結構和自然規律。要松肩先要做到不挑肩,挑肩的病根是架肘,架肘肩必挑;另外還要避免造成兩肩“生理性緊張”,就是手臂向兩側打開時,不能超過兩臂的“生理延長線”。兩肩通過後背連起來是一條弧線,沿弧線的兩端分別延長,就是手臂的“生理延長線”,手臂超出這條線以外肩會緊,超過越多肩越緊。練拳的人常說“手不過中線”,是因為手過中線勁會泄,這也是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再比如人的膝關節,只能夠前後屈伸不能左右擰轉,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很多人練拳移動重心時,膝蓋左右擰轉,練久一定會傷膝。


練拳時一定要採用自然呼吸,人為控制呼吸與拳式相配合,遲早會出現問題,這早已被實踐所證明。人在站立或練拳時深呼吸,吸氣時小腹會內收,呼氣時小腹會外鼓,如坐臥時深呼吸則正好相反,人的生理機能會自動調節,這就是自然規律。拳勢裡的發力,在蓄勁時吸氣,小腹內收,命門自然後撐,發力時呼氣,小腹外鼓,用不著大腦去思考和指揮,這是人的本能,順其自然就是對的。

3,是否有利於攻防。太極拳的套路是技擊技巧的集合,每個拳勢均有一定的攻防含義,這也是判斷一個動作正確與否的標準。比如,前後方向開步要遵循斜向45度的原則,目的是為了保持兩腳之間的橫向距離與肩同寬,距離過窄重心失穩,轉換不靈,容易造成雙重。又比如陳氏的單鞭,實腿(左)一側要松胯合襠,虛腿(右)的胯也要放鬆下落,否則左手遇到外力,就無法到達右腳。任何時候,腳內側離地喝風都是錯誤的,都是嚴重違背攻防原理的。






太極拳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充滿哲理,既深奧又簡單,我們要邊看邊練邊悟,活到老學到老。以上是本人的一點體悟,供拳友們參考。

注:本文第一部分,參考了耿向林《學拳論悟拳論的體會》一文。
資料來源於悅太極拳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