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你這不是拖延症,你是羞於失敗

你這不是拖延症,你是羞於失敗

- 授權轉載自 -
小宋老師的幸福課(xingfuke007)
原標題:想要戰勝拖延?先要戰勝對失敗的恐懼!

作者 | 小宋老師

80後,處女座,靠譜的文藝青年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學幸福課講師,專欄作者



"有些人,寧願承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也不願意承受努力之後卻遭遇失敗所帶來的自我價值懷疑。"

-01-

大四快畢業的時候,在親戚的推薦下,我去了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實習。

第一天到公司,老總笑咪咪的告訴我說:“聽說你很優秀,我們公司最歡迎優秀的人才加盟。這些日子你先多去聽聽其他老師怎麼上課,然後自己準備一堂課,講給我們教師團隊的老師們聽聽。如果試講通過了,你就可以轉正成一名培訓師了。”

後來,我就開始去聽其他老師上課。但是我始終害怕去試講,於是我就不停的去拖延“試講”這件事。

人很容易假裝去忙碌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去逃避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在實習的那段日子裡,我假裝讓自己變得很忙碌,不停的去做這做那,但就是始終沒有動手去準備試講的事情。最後一直拖到實習期結束,我始終都沒有鼓起勇氣去試講。

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想活得勵志一點。但是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情來,我都感覺自己真的很挫。

直到我學了一些有關拖延的心理學知識之後,我才明白當初的自己為什麼會忍不住去拖延。

因為在內心深處,我一直感覺自己並非英語專業科班出身,缺少扎實的專業功底。每次在英語專業人士面前展現自己的英語水準的時候,我總是顯得很不自信。

其實,之所以拖延“試講”這件事,是因為我在害怕自己試講失敗,害怕讓親戚失望,同時害怕讓英語專業人士發覺我是一個“水貨”,於是我就選擇了不斷去拖延。




-02-
在《拖延心理學》當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道理:拖延的人往往都具有失敗恐懼症

喜歡拖延的人在內心深處經常會遵循這樣一個錯誤的邏輯:做事失敗=我的能力很差=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而拖延的存在,就不會再讓這一邏輯繼續發揮作用了。

因為只要拖延不去做一件事情,拖延者就不會遭遇任何失敗。如此一來,就無法證明拖延者的能力很差,更沒有機會去證明拖延者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了。

如果明白了這一道理,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在面臨考試的時候,不斷拖延自己的複習計畫。然後在考試結束之後,又會反復強調自己是裸考上陣的。

其實,裸考的潛臺詞就是:即使我考砸了,也並不意味著我能力差,因為我根本就沒有認真準備。如果我好好準備考試,肯定可以考出非常好的成績。

同時,你也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喜歡拖到最後一刻,再去完成上司所交代的那項任務。並且在上交任務的時候,反復向周圍人強調自己並沒有用盡全力去做。

其實,拖到最後一刻再去完成任務的潛臺詞就是:即使任務完成的並不出色,也並不能說明我的能力差,因為我根本沒有用盡全身力氣去做。如果我多花點時間去完成這項任務,一定可以做得更加出色。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些人寧願承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也不願意承受努力之後卻遭遇失敗所帶來的自我價值懷疑




-03-

講真,一個人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

因為害怕失敗,人們就會不停的採取拖延戰術,從而始終讓自己活在“我其實是很厲害”的自戀幻覺之中。

然而不斷的拖延,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壓力,讓你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的真正潛力。

因此,想要戰勝拖延,就必須要先戰勝對失敗的恐懼。而要想戰勝對失敗的恐懼,就先要改變對失敗的看法。

面對失敗,其實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你可以把失敗看成是對自我價值的極大否定,從而調用全身力氣去逃避失敗。第二個選擇是,你也可以把失敗看成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看成是自我成長和完善的絕佳機會。

如果你經常做出第一個選擇,那麼你的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窄。如果你經常做出第二個選擇,那麼你的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寬。

曾經有一段日子,我寫的文章點擊量很低。於是我就開始有些垂頭喪氣,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並且開始不斷拖延寫作這件事情。

後來,我才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只會讓我陷入無窮無盡的負面情緒當中。

再後來,我開始告訴自己,文章點擊率低,那說明文章的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問題:或是標題不夠吸引人、或者是自戀的成分太多、或者是乾貨內容太少、或者是缺乏真情實感等等。

總之,我從不停的閱讀這些點擊率很低的文章當中,悟出了很多關於提升寫作水準的道理。

現在,每當我因為擔心寫不出點擊量高的文章而遲遲不肯下筆的時候,我經常會給自己一些積極暗示,提醒自己把那些寫得很失敗的文章當作是練筆的絕佳機會。我會嘗試這樣跟自己說:

要把每一次寫作,都當成是一種練習。也許我寫的文章糟糕透頂,但至少我敢於去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且,我相信通過自己百倍的努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進,最終我一定能夠寫出很棒的文章。

只有拋開對失敗的恐懼,把失敗當成是成長的機會,拖延症才會慢慢離我們而去。


-END-
插圖 | unsplash.com / pexel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