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為什麼你如此努力,卻依然一事無成?

為什麼你如此努力,卻依然一事無成?
文章來源: 大鬍子 


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我、雷軍、馬雲,回到20年前,每個人都只有10W20年後的今天,誰的財富可能更多?

為什麼?


認知
認知




之前,我曾經提出過一個深度學習的模型。看起來有些複雜,需要解釋才行。


今天換一個簡單的,行為模式三角形:認知、行為、事件。




認知是一種模式。認真觀察一個人,你會發現他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可預期的。比如送一件羊毛衫給媽媽,媽媽的反應就是可預期的。送一件禮物給好友,她的行為也是可以預期的。

認知系統會決定你的行為,而行為則決定了它所產生的事件

面對機遇,你、我、雷軍、馬雲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因為我們具有不同的認知系統。
比如,當互聯網出現的時候,我會想到該學習什麼技術以獲取更多的傭金。雷軍會做一個卓越網,然後把它賣掉。馬雲搞個淘寶,然後堅持下來。

我能做一個網站,甚至可以做的更酷。我會嗤之以鼻Hao123的技術太Low了。當它被百度收購時,我的認知系統完全無法理解這件事背後的原因。

有句話說出來誰都知道,『做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
我用了差不多20年去研究程式設計技術,在怎麼做方面我相信無論是雷軍還是馬雲都不是我的對手。但他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比我更懂怎麼做的人。面對機遇,我考慮的是怎麼做。他們考慮的是做什麼?然後才是怎麼做?誰來做?自己做還是請別人一起做?
於是,一個創辦了阿裡,一個創辦了小米。一個創辦了瘋人院。

為什麼你如此努力,卻依然一事無成?

認知系統會決定你的行為,
行為決定了它所產生的事件。
事件反過來會作用於你的認知系統。

瘋人院是反作用的結果。我的認知系統很慢,但好歹它升級了。

你的認知系統呢?
信息


是不是回到20年前,我們也可以搞個淘寶出來呢?
不儘然。因為即便回到20年前,對我們唯一有用的不過是一條資訊:『電商在未來可以有很好的發展』。然並卵。


資訊是可以直接變現的。前提是你有好的消化系統。林彪可以根據繳獲的短槍數量直接端掉對手的指揮部。杜蕾斯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在地鐵口發放避孕套製造話題。資訊很有價值,對需要的人尤其如此。


資訊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價值的。很少有人會為資訊付費。不僅如此,更多人會為資訊超載而苦惱。人們更樂於接受更垂直更專業的資訊提供源。比如今日頭條、蘑菇街、什麼值得買、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書單這樣的產品或者服務。
在『九毛九』吃飯,服務員為你遞過來的是一個過濾後的推薦功能表。

資訊嚴重超載。消費者接收到的資訊遠遠超出了他可以消化的能力。將產品資訊推廣到消費者面前的行為已然失效,那些不痛不癢的產品資訊會被他們當作噪音過濾掉,甚至會引起反感。我們又回到了『眼球經濟』時代。

對於商家而言,網紅、公知、IP和過去商場的地段一樣,佔領著消費者的注意力。
但是對於消費者,這些資訊(無論是公眾號或是朋友圈)都只是白白搶佔你大量的時間。你在這方面越努力,越一事無成。

技能



技能是最直接的变现手段
職業選擇就是利用技能換取報酬的一種方式。司機、修理工、按摩技師、醫生、律師、講師...無不是如此。你去問雕爺,他會告訴你河狸家就是用來連接手藝人的。

滴滴連接了技能提供者(司機)和技能使用者(乘客)
雲足療連接了技能提供者(按摩師)和技能使用者(用戶)
HR和獵頭連接了技能提供者和技能使用者。
只要你有手藝,就可以變現。

最近找我諮詢職業規劃的人越來越多。在此一併做個簡單回復:『選擇那些對你成長有利的職業』

我不推薦年青人將司機作為職業。因為5年之後你的收入和現在差別不會太大。醫生、律師相對來說會好一點。建築師也不錯。軟體工程師也很好。如果你喜歡這些職業,並且願意為此刻意練習。它們都有成長的空間。

這是線性思維。即通過輸出技能換取報酬。另外一種是由技能創造的產品獲取報酬。以微軟為例,Office就是設計的產品,賣一份,它的成本高的出奇。但是賣的越多,成本就越低。最後成本幾乎為零。
產品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物質,它可以是公司,可以是組織結構,可以是人脈關係。所以,有可能你入職時是一名衛生清潔員,而你離開時卻是一名組織結構的創造者。

一般來說,技能輸出者的生產成本是時間。
我的建議是選擇那些能夠幫助你脫離『以時間作為生產成本』的職業作為成長路徑

知识


有很多説明你提高技能的產品和服務。藍翔技校的名氣最大。新東方也不差。但一些線上產品的發展並不是很好。因為忽略了人性。使用它們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學習者願意為了深度學習刻意練習;二是堅持不懈
除非你能找到順應人性的法門,否則看看滿大街的肥胖患者,你就明白我在說什麼了。

一些內容類別產品很受歡迎。
比如在行。很早之前就有朋友推薦我在上面掛個號。但它的變現成本太高了。見一面,3個小時,收入1000塊錢。對我來說,客單價太低。對消費者而言,客單價又太高。
得到比在行高明一些。在行是『以時間作為生產成本』的。而得到已然通過產品。
技能和智慧都無法用語言表達。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要麼是資訊,要麼是知識。在行提供的是知識。得到也是。


知識只能幫助創造者變現。消費者不行(在餐桌上的旁徵博引換取的社交貨幣除外)
人們願意為知識付費,這是好事。但必須要消化要麼轉化為技能,要麼轉化為認知。這兩者都可以轉化為行為。否則沒有價值

思維導圖僅僅是對原有知識的梳理。那和你中學時代的筆記沒有什麼區別。你不過是把他人的知識複製了一份,拷貝到U盤裡罷了。


一醒


我擁有一套很好的消化系統。可以將獲取的知識轉化為為行動。或是技能、或是認知系統。這和我這麼多年的授課生涯有關。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到原有的認知系統中,甚至產生化學反應,重新生成新的認知系統。我總是鼓勵周圍的人把學習到的東西講給其他人聽。因為這是錘煉你消化道的一個極其有效的方法。

兩天前,在瘋人院。有朋友提到采銅『資訊、知識、技能』(見《精進》)和我的『資訊、知識、智慧』的知識體系。

采銅在資訊、知識之後論述的是技能的重要性。他關注的是落地,關注的是行動。著重點在形而下。猜測和他心理學出身有關。
我寫了小20年程式,一直在行而下,所以現在更關注思想,更關注行而上。
我畫了一張小圖。來講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資訊和知識是可以『講』的。
但是知識到技能就必須要『做』。需要刻意練習。
知識到認識系統要的是『悟』。也需要刻意練習。

『做』講究的是實操。
比如程式設計,反復練習,使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悟』講究的是習慣。
就像刷牙、洗臉。每天花出一點點時間自省
或冥想、或靜心。

曾子說,吾日三醒吾身。
不用三醒,一醒足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