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看懂這三個邏輯,創業型企業變得更值錢!

看懂這三個邏輯,創業型企業變得更值錢!


以下內容節選自知行課單致勝行銷「問診台」
坐診導師:潤米諮詢董事長、原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

互聯網金融 | 教育成本 | 博弈 | 個性價值 | 產品形態吸引力
全文約2500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編輯 | 夏喵喵

學委批註:很多時候,我們被問題所困,是因為沒有看清楚問題背後所存在的邏輯。

         

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做一些通過互聯網做資產的匹配、資產的交易,從傳統金融機構這一塊切入互聯網的企業也很多。像惠金所目前的估值達到100億以上,就說明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值得去嘗試的新興金融業態。

但是,無論是展業歷史還是品牌積累方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都略顯單薄。而從金融與投資的角度看,目前國內的投資客戶,大多數還需要進行知識普及,也就是所謂的市場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成長期但是期待快速突破視窗的企業來說,最大的顧慮可能就是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去做這一塊的業務,並且如何防範市場教育的成果被對手收割。
- 01 -
 
 

實際上,企業所顧慮的這些問題,並不屬於組織問題,而是屬於戰略問題。

關於戰略方面,我想給大家稍微補充一點關於博弈論的知識。有個非常著名的博弈論,叫大豬小豬博弈,簡稱雙豬博弈。

這個博弈論就是說,有兩隻豬在豬圈裡,豬圈旁邊有個開關。每次到飯點的時候,大豬或小豬會沖過去按快關,然後飯槽裡就會掉下很多食物。

如果小豬沖過去按開關的話,等它回到飯槽的時候會發現,剛剛掉下的食物基本上被大豬吃光了;如果大豬沖過去按開關的話,小豬也會吃飯槽裡的食物,但是等大豬回到飯槽的時候,大豬還是能吃很多食物。

這個時候,小豬就會覺得這事不靠譜,因為如果它過去按開關,掉下的食物它也吃不著。

大豬小豬博弈背後的邏輯,就是相對規模小的企業,在新興市場裡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要做領先者,而是讓大的機構先去試,讓市場教育的成本落下來之後,再去做。這樣大豬吃了大頭,但我們還能吃個小頭。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就好回答了。首先,你要判斷自己在這個市場裡面,是屬於大豬還是小豬。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大豬,那麼就大膽地沖過去教育市場。因為你知道當市場被教育完之後,整個市場大部分是被你吃的,別人吃一點就當是賞人家的,這叫做大豬的心態;如果你是小豬心態,總覺得教育市場會花很多錢,教育完之後市場也不全是你吃的,一不小心還會被競爭對手收割,那麼就不要衝在前頭。

但是,被競爭對手收割市場教育的成果這事,基本上是不可能防範的。因為市場教育不是說大家一定要用你們公司的服務,而是教育大家能在網上做資產交易安全性的市場需求這件事。所以,市場教育成果一定會被競爭對手收割的。

如果真的要防範,就一定要爭取讓自己做大豬,當別人吃掉的時候,你要吃掉更多。要不然就算了,這事等別人做。不要在一兩點鐘進入市場,而是在四五點鐘進入市場,這樣七八點鐘等太陽升起的時候還能暖洋洋地照陽光,否則沒有等到早上七八點,小豬已經被凍死了。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小豬,又特別期待能夠快速突破的話,我建議不要特別投入,而是帶著做一做,然後觀察著培養經驗的心態。

如果真的打算大做這事,就千萬不能以快速獲得成功為目標,而是帶著大豬心態,以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為目標。


- 02 -
 
 

現在很多企業都注重講情懷、講故事,導致公眾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趨同。但金融投資需要思考的是理性,需要在理性和情懷之間找到平衡。

我個人的觀點是,金融產品很難通過情懷的方式去講通,最後理性的角度都是在收益。但是,我想反過來說產品。

一般而言,產品具有三種形態:

   功能品,滿足用戶理性化的價值;
   體驗品,滿足用戶感性化的價值;
   個性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價值。

理性、感性、個性,這是三種不同的產品心態。當我們說理性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金融產品的收益率、它的價值、它能創造多大的利益;當我們說感性的時候,其實是在考慮這些金融產品是否方便、是否觸手可及,想用這個金融產品時,是否能把搜尋成本省掉等等感性的、體驗性的東西。

不冠以情懷、故事、價值取向,但是要冠以體驗,為用戶提供理性的價值之外的感性價值其實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說,讓使用者喜歡上你的產品,這真的是非常必要的。

因為你會發現,就算金融產品很有理性價值,也能做到收益率比別人高,但是這個價值通常很快會被別人取代或者被別人趕上。而你真的要跟別人在某一個金融產品上有巨大的成本差異、收益差異,我覺得這是極其困難的。

所以,一定要在感性上賦予金融產品一些價值,讓使用者真正感受到這款產品的方便,真正喜歡這款產品。

個性,也就是為每一個人提供量身訂做的金融產品。記得有一次我給某保險企業做培訓的時候,提到過一個OBD設備的車險產品,它是根據行車習慣和行車里程來定價的。

比如說,像我這樣一個一年200天都在出差、基本上不開車的人,如果讓我交的保費跟另外一個每天都開車上下班30公里的人一樣,那我就覺得是完全不合理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每一個人定制一款產品,並根據個人的行車習慣來制定價格就很有必要,開車習慣好的人每公里便宜點,開車習慣差的每公里貴一點。

這樣也就形成一種特色,如果未來整個財產保險是按照公里數來賣,按照行車習慣來定價,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定制了屬於自己的金融產品。

這個時候就從理性價值變為了感性價值,從感性價值變為了個性價值。這也正是金融產品或者金融機構真的應該去思考,並且找到平衡的地方。


- 03 -
 
 

有人認為,公眾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著認知偏差, 從而導致人才儲備方面產生很大的難點。於是也就會存在一個疑問,快速發展的成長型企業應該如何構建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坦白說,我並不認為在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公眾的認知比較偏差,或者只能說公眾對跑路的P2P的認知比較差,但對其他很多東西的認知還是非常好的,比如大家對眾籌這件事就特別感興趣,很多朋友都在京東眾籌上買東西,甚至很多銀行行長都去互聯網公司做網上銀行、微眾銀行等。

所以說,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最高端人才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微眾銀行也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它沒有網點,也根本不向線下的個人去吸儲,而是向銀行大批拆借,然後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向個人放貸,並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由此可見,並不是互聯網金融吸引不到人才,而是要考慮是不是機構出了問題,從未導致出現對這些高端人才沒有吸引力的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不能歸結到行業,要歸結到自身去思考。是薪酬制度有問題?還是考核制度有問題?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在承擔風險的同時有沒有給用戶許可未來的巨大利益?從這些方面去思考,就又回到了人和商業模式之間的關係。

應該怎麼辦呢?我還是建議要審視一下創業公司的核心管理層和中層員工、普通員工之間的關係,因為這個關係可能是吸引人才的關鍵。其實,人才的吸引都是因為一個合適的激勵制度。

所以在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吸引力的情況下,讓大家找到一個降薪都願意過來做的激勵制度,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