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武禹襄拳論解釋義

武禹襄拳論解釋義
文章來源:陳固安 悅太極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其貫穿
   
解:這段是講輕靈的重要性。練太極拳不論推手或走架,一貫要求用意不用力,但習者往往不易於掌握,一旦與人交手,總是以力為先,甚至形成僵持的頂勁。為了矯正這一弊病,作者首先提出“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的要求,這是武禹襄先生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要輕靈須不尚拙力,周身自然輕靈。平時練拳,全身肌肉和關節要鬆開,心神要穩定,一舉動要求用意不用力,以輕鬆圓活為主。這樣就可以逐漸做到輕靈。

單純做到輕靈還不夠,無論走架或推手,身法著勢,起落轉折還必須節節相連、處處貫穿、周身運轉、綿綿不斷,即勁斷意不斷、意斷神連、斷而複連,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一瀉而下。如不能貫穿就要“斷”,一斷就會給人以可乘之機。?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解:這段講的是對外形神態和內在精神的要求。“氣宜鼓蕩”的“氣”並非單指呼吸之氣,而是指的外形神態,也就是練拳的神氣。練拳時要以心行氣,迴圈周行。氣貫則神通,精神提得起,一舉動即會輕靈貫穿、意氣風發,顯示出外柔內剛、活潑無滯,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拳藝特色。

“神宜內斂”指的是內在精神。精神內斂,注意力才能集中;注意力集中,練拳方有收益。
“神宜內斂”和“氣宜鼓蕩”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承、不可分開的。只有精神內斂、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氣勢鼓蕩、變化無間,即所謂氣宜鼓蕩而無間,神宜內斂則不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方能以靜待動,支撐八面。


   
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毋使有塌陷處
   
解:這段講的是練拳或推手的身法要求。例如,推手以順隨為主,頂偏丟抗都是弊病。凸凹、斷續、塌陷則是造成這些弊病的因素。肘、陷肘是凸凹,丟、離是斷續,手足上下不能相隨相合時就會出現漏洞,就會塌陷。與人推手有凸凹之處易為人所制;有斷續之處易為人所乘;有塌陷之處易為人所入(入即是鑽),以上三種病象皆致敗之根由,初學的人要力戒此病。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解:這段講的是周身一家的形成。太極拳對勁的惟一要求是“勁整”。所謂勁整,是當發勁之時,可以把全身的勁匯合起來向一個方向集中發出,因而才能做到“如泉湧出,如皮燃火”,迅猛異常。為此,平時練拳要做到周身一家,上下相隨,其根在腳,由腳而上到腿,由腿而上到腰,由腰而上通過兩膊,達於手指。其中足是勁的根源,手是勁的發射點,腰是樞紐。所以能否周身一家、發勁完整,關鍵還在於腰步的運用,故而“腰為主宰”。在腰的帶動下,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發勁完整,方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解:這段進一步闡述腰腿是整個身法上下相隨的關鍵。諺雲:“活似車輪在腰間”,走架推手都要以腰為樞紐才能運用周轉靈活無滯。如有不得機得勁處,必然是手動而腰腿未動,這樣手愈使力,身勢便愈散亂,形成不得力的滯勁。如欲糾正此病,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所以武氏拳術一貫主張與人相觸先定後動。所謂先定後動、制而後發即正身抽腰活胯,顛腿換步。如此活變才能由背轉順,不得力之處方能自解。
上下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前即有後,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

解:這段講的是要在意的指導下從事運動。意就是意識、心念,也就是精神作用。太極拳要在意識指導下從事走架或推手運動,無論上下左右、前攻退化,都要以意為先,不在外邊。所謂“拳不露形”使人無所預識,才能不發則已,一發即可制人。但意的運用要“兩點論”不要“一點論”,就是看前還要顧後,攻上還要防下,顧左還要盼右,兩手支撐四面八方,足踩五行,立身中正,進退顧盼、上下前後左右都做到動靜無偏。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懷之速而無疑
   
解:這段是具體解釋如何在意的指導下,去做“有上即有下”的發勁動作。推手和交手務要掌握對方的動態,隨機應變,反復無端,令人不測,使其顧此而不能顧彼,身勢散亂,處於背勢。這時,我如欲意向上,要先即寓下意(即身寓下)而腿插入中門以身欺人,迫使對方失去重心站立不穩,我即順勢發勁,對方必被擲出無疑。所謂“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即以撬動克制之,斯其根自斷,彼即不得力,我即乘機發勁,乃懷之速而無遲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穿、勿令絲毫間斷耳
   
解:這段是講運動中要周身一家,節節貫穿,分清虛實,勿使間斷。練架子要分清虛實,交手也要分清虛實,所以肩肘腕胯膝手足各個部位都要分清虛實。此實彼虛,彼實此虛,虛實分得清,變換則靈,身法才能活潑無滯,常處於我順人背的優勢。但是虛實的變換,不是主觀地亂扭、亂動,要依據對方的虛實情況來變換我的虛實,以求與人相應。彼實我虛,彼虛我實,實者忽而變為虛,虛者忽而變為實,虛非全部無力,實非用力過猛,虛中含實,實中含虛,虛實易變。

分清虛實是建立在周身節節貫穿、無有間斷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則根本談不到分清虛實。

怎樣才能節節貫穿,前邊已經談過。這裡再補充一點,就是拳論中說的“步隨身換,力由脊發”。運動時要以腰為中樞,勁由脊發,步隨身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習之以久,就可練成節節貫穿的“整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