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計畫很明明很完美,為什麼總是無法執行?!
原創  高地清風 MOOC
“我有著一把完美的菜刀,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什麼肉也切不動……”“我有一所完美的房子,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一下雨就漏水……”“我聽過很多完美的道理,但是執行力完全不行,所以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聽到這樣的說法,會不會想吐血?同樣道理,無從下手、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執行的計畫,也好意思稱之為“完美”嗎?
計畫永遠是手段,而非目的。計畫永遠是為執行服務的,是為了能更好地執行,計畫永遠是為了在執行時獲得更好的結果。


完美計畫的悖論計畫一時爽,執行火葬場
曾有學員跟我分享他的計畫:需要做哪些任務、幾點做、做多久……滿滿一大張。雖然沒有一次能執行下去,可依然覺得計畫“完美”,只是自己缺少了那麼一點兒執行力——因為清華學霸貌似也列得滿滿的。
想想看,有些時候,真正吸引我們的並不是完成計畫本身,而是做計畫時可以“幻想完美”,這種幻想帶給我們短暫的愉悅?哪怕這種愉悅註定不能延續到執行以後,只一份即時滿足,是一種唾手可得的獎勵。

好的計畫,不應是為了滿足你對“完美”的個人想像和陶醉感。

警惕“完美計畫”假像注意!你的計畫裡有這些事情嗎?
回想一下,如果你的計畫裡的事情:
1、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做它有多少意義
2、你做它之前或者忐忑不安,或者覺得簡單枯燥
3、你安排做它的環境裡干擾頻頻,十分鐘被人打斷兩次,還有自己停下來刷朋友圈逛淘寶吃東西各一次;
4、你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看到結果,拿到回報;
那麼,你列出的滿滿一張紙、一個本子的所謂計畫,可能就是一份披著“完美”外衣,無法執行的精神安慰劑。

什麼樣的才是好計畫你長點兒心,執行時就少使點兒勁
楊瀾教育子女有一個理念:“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與其逼著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讓孩子彌補自己此生的缺憾,圓了自己沒圓的夢想,不如把自己做好。更現實,更容易,也更合理。
做計畫同理,跟意外情況隨時發生的“執行”相比,“計畫”還是更容易掌控的,也更容易作出調整達到好結果。
計畫如同瞄準,執行如同射擊。即便我們不能像狙擊手那樣要求“一擊爆頭”,但也不能不花時間瞄準。除非你開了外掛,子彈無限。可誰不是每天只有24小時?時間就是有限的子

來自電影《駭客帝國》,著名的bullet time

通常,列出計畫需要讓自己具體思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來執行一項任務,並為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預案,即動機心理學當中的“執行意圖”,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也許未必適用於所有人、所有事,但大多數人仍能在包括健康膳食、情緒調節甚至應對多動症等在內的諸多方面顯著受益。
完美計畫有效原則這樣制定的計畫,執行力UP
1
只做必要的事情,別沒事找事。在沒有真心認可事情的價值和意義時,最容易拖延。想想那些可去可不去、出於人情被迫參加的無聊聚會,你會提前到嗎?

如果被迫要做沒意義的事,就盡力找件有意義的事情一起做,我稱之為“意義鍍金術”。
2
讓難度適中。難度過高時想辦法拆分、搬救兵,或跟任務干係人溝通以降低期望,甚至乾脆放棄。難度過低時,試著加點挑戰吧。玩點新花樣或者跟別人比賽什麼的。
難度適中有利於進入“心流”,也就是打遊戲一般全神貫注沉浸其中的感覺。
3遠離干擾源,增大分心成本。減少分心因素:清場,排除干擾物。設置提醒物。執行不需要網路的任務時斷開wifi。在嘈雜的環境裡備好防雜訊耳塞。
4縮短回報週期:把任務拆分成小階段,及時休息,在心理上更及時和頻繁地獎勵自己。
日常計畫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時間總是不夠用;計畫不如變化快;清單上的釘子戶,每次看到都不想做;白天拖著不幹,晚上加班加點;書刊、筆記、我的最愛等資料的整理工作,容易陷入細節,大大延長時間;下午效率低……也適用這些“基本原則”。


比如時間不夠用,怎麼幹活也幹不完:
1.先計算究竟有多少可用時間,要扣除交通、吃飯、睡覺和休閒時間;
2.安排任務量不要超過可用時間的2/3,以留出緩衝,既緩衝空降任務,又緩衝對任務耗時的樂觀估計;
3.儘量授權別人來做。

再比如計畫不如變化快,分分鐘被老闆或客戶架空:
1.變化快不等於沒法做計畫,而是要做短期計畫,有彈性的計畫;
2.為工作干係人留足緩衝時間。




本文作者 高地清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