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太極 只在尋常功用中


太極 只在尋常功用中
文章來源: 梁進傑 悅太極
得之點點意  付之拳拳心
(一)
數年前,一位陳姓長者,見吾歡喜曰:“汝前日言拳雲,練拳應頂天立地,吾頗受啟發,如是練拳卻有感悟。”並對吾致謝再三雲。吾聞後對曰:“汝錯會也!吾言練拳應‘通天通地’,非‘頂天立地’也。通天地者,乃與天地相通相融而為一,與道相契。體與宇宙通,心與虛空接,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與虛無空靈之道化而為一。因其無相,則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如《心經》所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言‘頂天立地’者,再大亦小,因其有相耳!”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拳首重知見,知見不正,果招迂曲。此老輩再三叮囑“吾輩練拳當本老論”之深意也!        



二)


當何以通天地?
古賢修身養性,皆作此功夫。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儒家曰“天人合一”之功,誠心正意人力可為;道家言“三才歸一”之妙,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佛家雲“萬法本一”之真,一切現成,不假外求。歸根結底,均是“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天地本來渾然為一,因其間有“我”,而使天地懸隔,萬物有別。若舍“我”而化空,天地自合。為道日損,損之于“無為而無不為”之地,亦仿佛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境。
太極拳十大要領,首提“虛領頂勁”或言“虛靈頂勁”,一字之別,次第不同。一為過程,一為目的。“領”者,以主觀之意而導之,為返先天之本。“虛”中現“靈明”自與天通,方達“靈明之境”。“虛領”乃虛實之虛,“虛靈”為太虛之虛,一言有,講身法;一言空,觸靈根。其境界自不可同日而語也!
拳論曰“如履薄冰”,此為與地相通之功。人地相接,相上為實,空松練拳,使其實中見虛;人與天接,相上為虛,由“虛靈頂勁”與天貫通,虛中見實。此非“陰陽顛倒顛”而何?拳論又曰“含胸拔背”。含胸者,乃胸羅萬象,含化萬有;拔背者,背塵合覺,拔通天地也。於是天地可通矣!此前兩說,如出一轍,“虛靈頂勁”相合於“如履薄冰”,中通於“含胸拔背”,其狀態為“O”。
拳論講“有前必有後,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內必有外”此即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無處不“虛靈頂勁”無處不“如履薄冰”也!周身任何相對之處,皆為“O”狀態。亦如內在中空而充實之皮球狀,所謂“八面支撐”、“周身無處不太極,周身總此一太極”如是而已!
皮球之用,正用其無礙之內空。然,此僅為太極拳入門之初級耳!終則“皮球”變“氣球”,“氣球”化“無球”——回歸太虛之境也!
吾曾言練拳次第曰:後天之體僵硬如“冰”,由放鬆而化之,而“冰水之間”,而“水”,而“水氣之間”,而“氣”,由“氣化”而歸於空。因此“放鬆為太極拳之靈魂”,如是,則周身無處不虛靈,周身無處不太極也!



(三)


練拳入門,首求懂勁,“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拳論又言“知陰陽方為懂勁”。欲知陰陽,必握陰陽之機,亦即“動靜之機”。行拳中,必有動作之轉換,初學者恰難於此,如不明陰陽之機,學拳數十年亦門外之漢!動作之使轉,為陰陽之轉關,動靜之機變也!如無虛靈暗藏,此關難破。
老論中有“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之語,眾太極拳書中,恰將“動靜之機”遺漏,吾不知其有意也?其無意也?吾言整部拳論,皆言此“機”。動與靜、開與合、虛與實之機變,為陰陽變化之母。此“機”萬不可小覷,此乃修太極拳之關鍵處。此為:妙機、靈機、神機、玄機,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此門一開,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若體味真拳必由此“機”入門,方可一窺真諦。所修所練,正在此“機”中,凡與人交手尤重此“機”。明瞭此“機”,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於是,得機得勢,變化無端。不明此機,則處處失勢,受制於人,“則雙重之病未悟耳”。

(四)


修拳乃回歸大道之路,大道為無為法,為“損之又損”之減法,非“為學日益”之加法也。拳論講“舍己從人”即將我念、我執、我相舍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太極之為道也,不離於陰陽亦不執於陰陽,離陰陽無門可入,執陰陽無門可出,出入無礙方得自在。入不染有,出不滯空,有無渾一,陰陽同體,複歸於道。則入出無礙,行藏不二,自可超世而獨立。陰陽相生,陰陽相克,虛中實,實中虛,無生有,有生無。相斥相轉,相轉相生,相生相斥……層層無盡,變化無極,而不出華藏一真法界,“一真”者明明了了,啟用無盡之本心也。
古賢稱練拳為“盤架子”,架子者形也,假也!如磨盤般將架子打破碾碎,方見無形之真拳,即破假以顯真。吾輩練拳當細細觀照體味。練形、修心、養神為練拳之三次第。正是破我念、我執、我相之過程。所謂“練形”者,心外求法也!認為有法可求,有功可得,重於法而妄於道,此為初學招熟之時,與人交手多用其招,不免丟頂偏抗之病;所謂“修心”者,回歸本心也。內省返觀,重意而隨形。與人交手,隨機隨勢,任人、任時、任勢而化招,為懂勁階段,由懂勁而走向神明;所謂“養神”者,透內透外,以至無內無外,心身與天地渾然之神明階段。與人交手,使對方捕風捉影,“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無敵神拳矣!                                                

(五)
人人皆知練太極拳如“行雲流水”,多認為行拳之比喻,此實乃為法喻。視之可見,捫之不得,覓之無物,捉之無形,聽之不聞,意之不及,見影而無形,此為“行雲”;對方雖觸摸不及,但我之神意與對方相合,呼吸相通。呼吸之間相知己,內勁隨其機而流變身形與對方不即不離,如影隨形,不用卷之於密,則其小無內;放之排山倒海無所不摧,則其大無外。來之不知,去之不覺,使對方防不勝防,此為“流水”之內勁,與人與己貫通無礙,川流而不息,正是“靜若山嶽,動若江河”也。
此正是李雅軒所言“神明感應也!”。
吾認為李雅軒先生對太極拳之發展,主要體現在“大松大軟”和“神明感應”之中。
大松大軟如“行雲”,神明感應似“流水”。應與“松”與“神”處用心思。松乃打起精神活潑潑,“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由皮肉之松而筋骨之松,而氣脈之松,而神髓之松,松之於無何有之鄉——進入空明之境。由外及裡,由意入神,散開架勢,重新組合,起死回生,與天地相往來,自當與他人息息相通。如此則妙用無礙也!        




(六)
天、地、人為三才,頂天立地練拳者,可統天地而成“王”。王者主宰於人而無功於天地。通天通地練拳者,可把三才通化,上通天,下入地而為“豐”,則意達八荒,氣貫長虹。天地主宰於我,無所而不生化也。“張三豐”即是通化三才之“豐”。將有相之“王”殼打破,歸於無相之大“豐”之大空大有之境。故,“松、散、通、空、靈”為練拳之正道也。李雅軒先生之大松大軟正是進入虛無之境而起大用,為虛中實——真空生妙有;李經梧先生常道:“練拳就是松松的練”與其交手是實中虛——妙有現真空,君未見,凡與老人搭手者,僅感有假實之點,如欲圖之,則實點刹那變空,瞬息萬變,使人捕捉不到。正是進不得,退不得,吞不下,吐不出,東倒西歪如醉漢,真乃“老叟戲玩童”也!
其功夫即在呼吸之間,在一念之間也。
呼吸之間為“息道”之功——但知自心,“息道”乃為丹家內功。李經梧先生曾親對吾言“技擊末梢也”此語記憶猶新,由外相之技而悟入內理之大道也——技進乎道。太極拳發源于道家,滋養於儒釋百家,且經梧老所傳“抓閉功”正是道家升陽火退陰符,調息結丹運周天之功。太極拳之於道家,恰如少林拳之於禪家,雖皆為古賢參禪悟道之副產品,然,一念之不同副品即為正品。故,練太極拳當為回歸大道為要。
雅軒老提出“僵柔勁不及松沉勁,松沉勁不及輕靈勁,輕靈勁不及虛無勁”之說,正是步入由虛無而合道之途中。亦如《修真全指》所言“不合虛無不得仙,能得虛無可煉丹”之理相通,為練拳進級之路徑也!
大道無言,古賢將無可言說之理,隱藏於有跡可尋之拳式中,吾輩應從可見之“行雲”中摸到無可見之“流水”之脈搏。介時太極大道直現目前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