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拿住“放"字練松功

拿住"字練松功


   我把太極拳比作魚,把松比作水,練拳如能扮好,就如魚得水,魚在水中能得到的,拳在松中同樣能夠得到。例如:魚在水中獲得自由,拳在松中釋放壓抑、解除束縛、舒展身心;魚在水中獲得營養,拳奎松中體會拳理、貫徹要領、領悟真諦;魚在水中成長壯大,拳在松中增長功夫、陶冶情操、強健身體。反過來說,魚離開水就會死亡,拳離開松就失去靈魂,不論比劃得多麼像太極拳,都不可能有太極拳的神煎;楊澄甫先生說過:“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淨,餘者末事耳!

  松很重要,松又很難練。一是難在長期積累的渾身僵滯之力非常頑固,很難在短時期內徹底清除乾淨;二是難在對自身拙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是甩力還自以為沒有用力,所以就無法糾正;三是難在對松缺乏足夠認識,不知道通過松能將自身重量轉化成行拳動力,更不知道怎麼松才能完成這種轉化。先人深知於此,所以在松字之前加了一個“放“字,組成‘破松”一詞傳給我們,意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有效的松法,那就是“放”。一個“放”字,對解決不楚箜病根有針對性與科學性,對松的分寸拿捏得貼切、準確,對練松的操作形象、具體、傳神,只要長期拿住這個‘墩”字去練拳,松功就一天一天逐漸上身了。

 






骨順,就是在虛領頂勁的提挈下,一身的骨骼、關節向下垂順。雖然從實際上說,是腳支撐著腿,腿支撐著胯,胯支撐著腰脊,腰脊支撐著肩、頸、頭.但行拳若如是想,就會一節一節地向上挺,就影響沉氣。行拳求松,要反過來用意.要像張鐵生先生說的:”比如頭掛在天上,身子掛在脖頸上.膀子掛在肩上,肘掛在膀子上,而下麵又掛著腕和指,其他部位也一樣.節節相掛.從頭到腳順流而下.每一節都能感覺到它的自重。”這樣.大小骨骼與五臟六腑總匯成一掛。一身的皮肉也掛在骨架上.就像濕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自然地向下垂墜著。這就叫骨順肉墜。骨順肉墜是為了放下,是為了不要“提著”“端著”.是為了不與地心引力相對抗。




     有人擔心骨肉同時向下松沉會軟塌.所以提出了“骨挺肉墜”和”骨撐肉墜”。其實,”骨順”是基礎.是動力.且含有通暢、和諧及-Iil頁百順的意思,只要是”骨順”了,“骨挺”和“骨撐“也就自然產生了。例如摟膝拗步中的弓步摟推一動,從坐步到弓步,先是脊柱向下松垂.帶動上半身“節節相掛”“順流而下”,達到“骨順肉墜地放下“,同時以其反作用力提起實腳。當重心移到兩腳中間時.上半身意氣降到了腰胯,腳、腿意氣也同時升到了腰胯。這就是合.緊接著是開。開時.隨著重心繼續前移.腰以下氣向下行.胯向下沉.腿向下順,腳向下踏.是下半身“節節相掛””順流而下”“骨順肉墜地放下”,其反作用力支持脊柱向上伸豎(骨挺)。兩步連起來看.雖然是“節節相掛,從頭到腳順流而下”.是全身“骨順肉墜地放下”.卻時時都在對稱用力,不存在軟塌的問題。




     放下是一個意氣向下沉降的過程.放下的結果是能感受到自身重量,沉甸甸的.所以,放下也叫沉。沉,也不是全身毫無區別地一起向下沉.而是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前後之間.凡有對稱關係的兩個部位總是一邊向下沉,這叫偏沉。偏沉的部位是憑著良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內含著重力.像物體自然墜落似的.沒有人為痕跡,更無絲毫用力.是骨順肉墜、自然而然地放下。與偏沉相對稱的部位,或是借其反作用力,或是借其杠杆力.呈現出相對偏輕的性質。偏沉與偏輕,是內勁虛實分明的基本特徵。偏沉處的依次偏沉過程,就是釋放能量,引動偏輕處,引動全身.引動整個拳勢的過程。偏沉處主動、先動,偏輕處被動、後動。偏沉處一沉,處處隨動,這叫“偏沉則隨”。全身一處白有一處偏沉偏輕,處處都有偏沉偏輕的區別。就所有的偏沉處而言.也分不同程度的偏沉,不同順序的主動、被動。處於中間程度的偏沉處.對於比它更偏輕的部位而言.它是偏沉,是主動.但對於比它更偏沉的部位而言,它又是偏輕,又是被動。全身最有帶動作用的偏沉處是實腳一側的腰腿問,其中重點又在胯底(胯根),即前面腹股溝、外側胯軸、後面坐骨、內側大腿根所圍繞的一圈。根據拳勢的要求,選擇實胯的不同起止順序的偏沉,就能由近及遠地帶動全身.按著拳勢要求自然而然地把動作松出來,即通過骨順肉墜地放下,把動作“放”出來。




     除此之外.骨順肉墜第一放下.一是體就松了,心就靜了,體內就有了無極的環境.就給靜極生動、無極生太極創造了條件:二是重心就低了,立身就正了,各部位協調了,就容易陰陽相濟,平衡穩定了:三是沉乃輕之君.因沉給地面的作用力加大了,地面給人體的反作用力也就隨之加大了,精神就貫頂了,身體就輕靈了;四是沉為膨之因.因為有沉,肢體縱向就能放長了,橫向就能撐圓了,即有“骨撐”感了,再加上有了向上的虛靈頂勁,萬法不離的棚勁也就從中產生了。”放下”的好處還能說出幾條,很重要,一定要作為松功的主要科目去練。即使是做提腳、舉手、豎脊、獨立等升起的動作,也不要把主要意念集中在上升方向,而應重點關注其對稱部位的“放下”,用“放下”的杠杆力或反作用力支援所需要的上升。

     伸筋拔骨就是要求把韌帶、關節、肌肉拉長。拉長也不是用力將腳體伸拉得筆直,而是一種放鬆的方法,是在保持肢體外形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能隨機變勢、富有彈性的情況下.把意勁放長放遠.即常說的形曲勁直.曲中求直:就是要求松伸松拔,動作舒展,軀幹與四肢的意氣都能從根走到梢,節節貫通,走到走夠。



    1,順脊放長。腰脊是四肢的主宰.腰脊放長能推動四肢放長。腰脊放長應區別進、退、顧、盼等不同拳勢,採取不同的放長心法。重心前移時主要是通過氣沉丹田(小腹向下放鬆)和虛領頂勁上下對拉.將身軀放長:重心後坐時,主要是通過尾拄地和神貫頂.上下對拉.將脊柱放長;重心左右移動(如雲手)時;主要是通過漸實腳一側腰以下氣向下行,腰以上氣向上行。將半邊身體放長:不論什麼動作,都應通過含胸發揮前胸的支柱作用.以支援脊背上下放長。



  腰脊還應區別開合兩種不同意勁,做有起有落的不同放長。腰脊的起落放長,機關在命門,要點在尾問,貫通每節椎骨。一般來說.凡合勢、蓄勢,命門後撐下坐,脊柱向下垂落放長。吳圖南先生在描述這一狀況時說:“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盤,圓活異常,節節貫串,魚貫而上,方顯活潑不遲滯。”凡開勢、發勢.命門前合上頂,脊柱向上伸豎放長。脊柱向上伸豎時,先是尾問向上托—下,托得上一節向上走時,尾間又恢復向下松沉:第二節再上頂.頂得第三節向上走時.又恢復向下松沉;第三節又上頂、沉落。以此類推,一節一節地向上頂.像泉水向上湧.像毛毛蟲向上爬.直到大椎穴,上延至百會穴。尾間與大椎、百會上下對拉,從而把整條脊柱上下放長。




     2.手臂放長。手臂受腰脊主宰.因腰脊松垂而屈縮.因腰脊上伸而放長。腰脊松垂時,脊柱內隱下沉,牽動後背肩胛骨下端下垂內合.肩井松落,帶動手臂回收松落:腰脊上伸時.脊柱後鼓上豎,推動後背肩胛骨下端外開前送,成為推動手臂放長的第一動力。第二動力是沉肩,肩峰與鎖骨向下松沉.有接牢上臂、推開上臂的作用。第三動力是墜肘,是在上臂的推動下.通過肘關節的松沉旋轉推動前臂。第四動力是坐腕,是在前臂的推動下腕關松沉旋轉.推動展掌舒指。就這樣,節節推動,節節貫串,從根梢,依次推動手臂放長。其間各節都有加力作用,但所加之力,是體力.而是以松沉表達的自身重九也就是地心引力。




     3、腿腳放長。由於腳踏在地上,腿腳放長主要是指在勁上的感覺。脊柱上豎的反作用力.圓襠吊襠的反作用力,“兩如扯弦”的前後爭力.松腰落胯的順作用力.氣沉腳底的順作力,都能使腿腳有向下放長的感覺。腿腳放長必須正確理解拳中“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須完整一氣”的論述。“形於手指”是手指借腳向下的反作用力伸展.不要理解成腳向腿送力.腿向腰送力,從下向上一順地到手指。那就只有陽勁.沒有陰勁.就沒有陰陽相濟了。那就造腿向上挺,胯向上湧,腰不能向下松,氣不能向下沉。要記住.“陽相濟,方為懂勁”,腰上腰下永遠是對稱用力的。上下意氣不在腰間相聚,就是在腰間相分:手與腳的意氣關係,不會順一方向從腳走到手或從手走到腳。特別是開的動作,定勢的動作胯腿要向下放長,不能向上伸挺。



     八面不是單指八個方面,而是指從內向外360度撐圓.女充氣般地立體膨脹。撐圓不是用力向外推.膨脹也不是努氣向鼓脹。撐圓、膨脹“也是靠地心引力.摻雜其他的力就不好了”壯弘語),特別不能摻雜心力、體力。放開、撐圓、膨脹.都是茄的表現.是由“骨順肉墜地放下”引起的,就像將提著的半塑粒水放在地上,水袋同時受地心引力向下吸引和地面反作用力向托舉兩個力的綜合作用,就會使水袋向周圍鋪開放大一樣。糾放開,不僅指肢體舒展飽滿,八面撐圓,而且指寬鬆身心,放羽懷.擴大包容,加深涵養.是從肢體到精神的全面修煉。




     1、放開應按李品銀先生的“三先於、三大於、三松於”進行在放開的先後順序上要“內先於外、下先於上、後先於前”;茌開的意念形象上要“內大於外、下大於上、後大幹前”.在放於分寸把握上要“內松於外、下松於上、後松於前”:在放開的蔗關注度上.要內重於外,下重於上.後重於前j在放開的連動;上,要以內帶外.以下帶上,以後帶前。例如.在上下的關係要把意念的重點放在腰腿間,想像腳底鋪開放大,與地面充哆觸.好像踩入了泥中,腳心、腳趾縫、腳底周邊,甚至腳踝都羊了泥巴;下面好像不只是兩腳踏著的兩個點支撐著,好像是腳兩腿跨度為直徑的一個大圓底座四平八穩地支撐著;襠寬,好像騎著個有向上浮力的氫氣球練拳。又如“內大於外”要指精神層面,要胸襟開闊.要有包容天下的氣魄。再如“後,前”.要求後面的肩胛、背肋、腰腎、臀胯都應從中間脊柱向兩側放開、展寬.放寬的兩邊皮肉向前包裹.有後面腰背寬,實、前面胸腹狹窄虛含的意思,好像背著個大龜甲練拳似的。在上身叫含胸拔背.下身叫松腰裹胯。

   2、體內放空。“松者,蓬鬆也,寬而不緊也,輕鬆也,自也.輕鬆暢快也,不堅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的物質之牛也”(吳圖南)。松,就是使體內放開.放空,擴大空間。例如.使骨腔壁與骨髓拉開距離:肌肉與骨骼拉開距離;肌肉像海樣蓬鬆開了,細胞與細胞之間拉開了距離,裡面含有許多小皮膚與肌肉之間拉開了距離;骨腔、關節腔、胃腔、腸腔、胸腔腹腔等體內大大小小的空間擴大了,甚至整個體腔內好像都沒有東西了.都空了。空就是松,松就是空:空,既是松的心法.又是松的境界。“打拳想要松,一定要先空,空一定要圓,圓也不能圓的不三不四,一定要圓滿,其大無外”(王壯弘)。空就是無,無就是有:感覺體內沒有實物了,就能包容萬物了,就能儲存更多能量了。特別是整條脊柱之前的大空間.是儲存能量的大倉庫,空間擴大了之後,力由脊發,腰為主宰、丹田內轉、尾聞帶動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支持。




      3、“皮毛要攻”。”攻”字也是用意氣從內向外膨脹、撐圓.使皮膚展開,汗毛豎起,像觸鬚一樣能靈敏地探知身體附近微弱的敵情資訊。“皮毛要攻的具體做法是把全部心意七成放在丹田.三成集中於皮毛,使皮毛有充氣感,使皮毛如漆如膠地粘著于對方皮毛上。進攻刺皮不刺骨,化解擦皮不及骨”(張全亮語)。“是要求在練功中全身的毛細孔都要張開.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內氣跟外氣相結合……練功時不論離牆有多遠,都好像貼著牆似的。毛孔張開之後.好像一個人佔據了整個空間一般,空間有多大.你這個人就有多大”(王培生語)

    前面說的借地心引力向下松、向下沉,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沉好了.向其他方向的放鬆.行拳所需要的各種內勁就應運而生了。沉為輕之因.輕是從沉中產生的,就像地面反作用力是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是從地心引力中產生的一樣。沉為輕之根,輕離不開沉,就像影離不開形一樣。沉為輕之君.輕是由沉支配和掌握的.就像四肢須由腰脊主宰一樣。沉為陰.輕為陽.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雖然前面還說了從根節到梢節的放()長和從內向外的放開.但伸和開都屬陽性的動作.都是從陰性的沉中產生出來的。伸的反面是縮,開的反面是合。縮與合都是陰性動作,都是從陽性的輕中產生出來的。這就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陰陽互根、陰陽相生的道理。按照祝大彤先生的話說:“如何去練松功呢?…從汗毛深入到皮、肌肉、筋、骨,自表及裡松到骨骼,再從骨、筋、肉、皮、毛層層松到皮上,這是陰松、陽松的互為修煉.求得。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的本能。“陰松就是從外往內松,陽松就是從內往外松。什麼叫內呢?內就是陰陽之間的那個“中”.就是陰陽交匯之處.意氣聚散之處。就人體而言,每一對陰陽之間都有一個“中”.如兩手之間以夾脊為中,兩腳之間以會陰和尾閭為中。就全身而言,以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後夾室內的丹田核心部位為中.擴大一點說,就是以腰骶腹腔為中;再擴大一點說,就是以腰臍之下、襠胯之上的這一大塊為中。“中”就是泛稱的丹田,就是煉丹之爐就是太極本體,就是陰陽兩儀的家。所謂陽松就是從太極本體向陰陽兩儀松,就是從“中“向末端及表皮松,就像是陰陽從家出外做功了,就是開就是伸.就是脊柱上豎。所謂陰松.就是從陰陽兩儀向太極本體松,就是從肢體末端及表面向“中”間松.就像是陰陽回家休整,充電了,就是合.就是縮,就是脊柱下垂。一套拳或許幾十勢.或許一百多勢.但歸納起來不外就是陰松和陽松兩個拳勢。
     以骨順肉墜地放下為動力,為基礎.以伸筋拔骨地放長和八面撐圓地放開為延伸和發揮,陰松、陽松交替松,才是全面地、陰陽相濟地松功修煉。
悅太極編輯轉載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