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99%的人不懂“對話”



領教導言都在江湖上,你身邊的高手有誰?誰是高手?無論他是知名投資人、戰略大師,還是各類頂級專家,怎麼分辨?如何相處?特維斯基經常和丹尼爾卡內曼一起散步、對話,長達數年。特去世了,卡內曼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時覺得這應該是兩個人的。一對一溝通的原英文是one on oneon這個詞傳神,是彼此在彼此的資訊上發酵。中文裡多對一一對一這個字有歧義,one on one並不僅指兩個人溝通,多人溝通也是一個接一個彼此疊加。無論什麼高手,真正的大家都是站在我們桌子的一邊,不是對面。



克裡希那穆提曾經強調過,學生和教師需要在學校安排的課程和活動中,在傳授和學習關於周圍世界的知識的過程中去認識自己。你不能通過書本,通過學習各種技能和學科來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和積累知識完全不同,它不能被直接教授。那麼這樣的學習在學校裡如何實現呢?


在克氏學校中,這是你需要與之糾纏的難題之一。克裡希那穆提提出利用對話的方式,並在他訪問學校期間廣泛地運用。因而我們必須深入考察,我們所說的對話是什麼意思,它能否像一門藝術一樣可以通過教育來培養。



對話是發現真理的方法



字典將對話解釋為:二人或多人之間的談話,以及觀點或想法的交換克裡希那穆提則給了它更為深刻的含義,並指出它作為一個發現真理的方法的重要性。他區別了關於真理的知識對真理的領悟,並把對話作為使後者成為可能的一種方式。



所有宗教聖典都包含對已經被偉大先知領悟的真理的描述,但當我們讀到它們的時候,那些描述並沒有向我們顯示真理。它們或許指向真理,給我們一個關於它的觀念,引發一個對它的理性認識,但那和領悟真理是不同的。克裡希那穆提試圖通過被他稱為對話的方式,建立一座跨越這個鴻溝的橋樑。



對話不是討論或辯論



對話和我們在教學中通常說的討論辯論是非常不同的。


討論一般是人們持有明確的觀點,想要互相說服或比較他們的觀點。他們常常固持一個特定的看法、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或民族,出於那個特定的觀點來爭辯。我們大學裡的大多數研討或座談以及國際外交都是這種類型。哲學家或不同信仰的宗教領袖之間充滿辯證的討論也是如此。他們從知識開始,鼓勵觀念的交流,以更多的知識和觀念結束。既然整個過程都是限制在觀念和知識領域的,它就不能導致對更深入的真相的認識。



對話從不知開始



而對話作為一種宗教探詢的方式,是從不知開始的。參與者瞭解他們並不知道真相,將它看作未知的東西,渴望為了發現它一起去探查。在不知中,不去認同自己的任何觀點,不去試圖讓對方相信什麼。我們是一起的,不是要互相爭鬥,就好像我們都在桌子的一邊,而真相在另一邊。



正是我們的知識、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觀念在分裂我們。如果把它們放在一邊,我們就能夠像兩個朋友一樣開始探索,懷著濃厚的興趣對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進行檢查,並達成深入的理解。正是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真相會呈現出來,而不是通過試圖去迅速回答它。



對話中沒有等級差別 



如果內心沒有對問題當中的一切因素進行深入地檢查和理解,它給出的答案就只是一個很表面的看法,因而沒有什麼價值。知道了這點,內心就會對在對話中形成觀念和結論失去興趣。它也不會為了首先獲得真相而與別人抗爭,因為它已經不再有野心,不再尋求滿足和榮譽。它是一顆出於對真理的熱愛而在探詢的心,並不是要獲得一個結果或定論。


這樣一顆處於對話之中的心,會質疑每一個意見和每一個結論,因為它對口頭上的答案沒有興趣。它試圖超越言辭,去深入洞察真實。它在尋求對事實的感知和對問題的整體瞭解,而不只是要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既然一個人是在尋求對真相的直接而深入的感知,而不只是搬運知識,那麼在對話中就沒有等級差別;沒有老師和學生的劃分,沒有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的劃分。



對話是從觀察開始的,目的是辨明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既然這種探詢不是基於知識,那麼它就沒有傳遞思想的性質——從知道的人傳給不知道的人。它更像是一種對事實的共同探索,被完全的謙遜所引導,發生在那些知道他們不知道,從而渴望去瞭解和觸及真相的朋友們中間。



既然對話中沒有競爭、對抗或辯論的意思,沒有炫耀或想要首先指出什麼的欲望,那麼一個特別的想法在誰心裡出現並不重要。只有探究思想正在試圖傳達什麼含義,以及它是否真實才是重要的。既然你不是在擁護任何觀點,那麼對話中也不存在任何分界感。當內心處於觀察狀態中,是兩個人還是兩百人在參與對話——甚至只有一個人——是無關緊要的。一顆誠實公正的心能夠看到問題的所有面向,而不讓自己固著在任何一個面向上。



克裡希那吉把對話比作一場網球比賽,在其中,問題像球一樣被從一邊拋到另一邊,每個選手用他的評論或觀察將它送回。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雙方選手都消失,而球懸停在半空中!它的意思是說,觀察者(參與者)與他們特定的知識、觀點、主張等等一起消失,只有對問題的觀察在進行。如果觀察者(或他們的個性)會消失,那麼有幾個人或他們是誰都沒有關係。




對話的最佳方式: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這些天裡,有許多關於進行對話的最佳方式的討論——是否應該有一個協調人來引導?是否應該以一個預先準備的問題來開始?還是說問題應該在對話中自然產生?是否應該只有5個人,還是50個人?等等。儘管這些都是有益的組織問題,而且在開始之前知道遊戲規則是很好的,但對於問題來說,它們真的不是主要的。心如果內心不處在對話的狀態,這些都不能製造出一次對話。相反地,如果我們內心處在對話的狀態,形式是不會破壞或阻礙對話的。


決定對話品質的主要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可以一生都帶著這顆心活在持續的對話狀態中——和自己對話,和周圍的人對話,和自然對話。這意味著,一顆處在持續的對話狀態的心,和一顆在傾聽和觀察的心沒有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一顆學習的心——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學習並非是指積累知識,而是識別真實與虛假。



它是一顆不依附於任何觀念或任何宗教信仰的心,既不尋求滿足,也不基於好惡去判斷。對這樣一顆心來說,每一個經驗,每一次交談,每一本書都是產生深切疑問的源頭。



自知和領悟則是自己探索這些疑問的自然結果。這樣的一顆心,它是生活的學生,在不斷地詢問、察看、學習,在領悟中成長,從不堅持一個結論,從不堅持任何固定的看法。只有這樣一顆心才能超越知識的局限,去發現是否存在那超越一切人類思想和信仰的神聖的東西。



兩種學習:積累知識VS增長智慧



你需要區別兩種學習。一種是積累知識,它與時間和努力有關,本質上是技能、思想和記憶的培養。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學習,它是辨明真實,拋棄虛假,由此發現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擁有一種更加深刻的意義和重要性,包括愛、宗教、美和死亡。這種學習不是積累,因而與時間無關。它具有這樣的性質——一種整體的覺察,一種深入的理解,一種久遠的眼光、智慧和慈悲。







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必然會隨著時間增長,但智慧則不會。只有在內心具有深刻的領悟,或對一個事實有了直接的感知的時候,幻象才會消散,並產生更多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理解。



將心保持在這樣的對話狀態中,就是學習的藝術。這是生活中最偉大的藝術,但它不能像一門課程那樣被傳授。如果我們這些教師自己能夠那樣生活,也許學生們會捕捉到它,就象嗅到空氣中的一陣芬芳。這是克裡希那穆提學校在我們面前提出的挑戰。




附:克氏摘錄:關於對話
我們要像兩個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樣去討論時間與對話。宗教的意思是脫離所有的傳統、所有的權威、所有的體系。在這樣的對話中,有提問與回答,而回答會引起進一步的提問;於是問題會一直繼續下去。在這樣的對話中,有一種聆聽的狀態,在其中兩個人都消失了,只有問題還在。


p.克裡希那|印度瓦拉納西 Rajghat 教育中心校長。



導 言|張明晶





轉 載|轉自克裡希那穆提中文論壇,稻草人譯。



編 輯田曉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