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練好太極拳打通小周天

練好太極拳打通小周天
資料來源: 悅太極


  練拳打通小周天要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必須練好太極拳,第二階段在太極拳的基礎上打通小周天。現按這兩階段,再分步驟敘述如下:






怎樣才算練好了太極拳,練好太極拳的標準是什麼?大體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 盤好拳架。
  
  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盤好架子,以求達到身法正確,動作標準,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以傳統楊式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楊式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第二步 練好行拳。



   
  當拳架套路的形體動作基本學會,動作的姿勢基本正確時,就應進一步練好行拳。所謂行拳,就是指操練套路。在這操練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標準,把拳架套路的單個動作連接好、轉換好,使之形成一個和諧、流暢的整體。這行拳的標準是十六個字,即:松靜、輕靈、柔和、圓活,沉穩、慢勻、協調、神合。這十六個字是全面衡量拳藝水準的標準。由於行拳是動態的,形體姿勢變化較快,要嫺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個漸進累積和層次遞增升達的過程,需要絞長時間修煉,才能逐漸達到圓滿。為此下面再贅述幾句:
   
  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練拳時要求放鬆,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節鬆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松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裡,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徵,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難點是行拳協調,王宗嶽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實際上是要做到五個,即:一動都動,一靜全靜,一開百開,一合俱合,一轉齊轉(一轉無有不轉)。楊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要求。在行拳中常常會發生:左動右不動、上動下不動、肢動身不動、身動眼不動、外動內不動等情況。此時必然會發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頓、呆滯和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行拳就屬於不合格。這種動作不協調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難改,就在於人們平時大腦是指揮肢體單向運動,不習慣于行拳時大腦要調控身肢同時進行異向運動,所以行拳協調的難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決心多練多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協調
  


第三步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嶽《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嫺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後。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生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第四步練好呼吸     


   
  要練好呼吸,必須在第三步以意行拳達到嫺熟的基礎上,減少意念對形體動作的導引,把一部分意念轉移到調整呼吸上面來。因為太極拳行拳的呼吸,不同于人們平時的呼吸,其區別在於行拳呼吸方式有三大改變,不用心用意對呼吸方式的調整,就難得改變過來。這呼吸方式方面的三個變內容是:
   
  1)行拳時要求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太極拳行拳的呼吸,比人們平時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緩、均勻、深長,達到吸之輕輕,呼之綿綿,沒有閉氣、憋氣、向下壓氣、強提拉氣和用勁逼氣的現象。
   
  2)行拳時要求呼吸為腹式逆呼吸。太極拳行拳時的呼吸,是把人們後天的胸式呼吸,還原為先天的腹式呼吸,並且要調整為腹式逆呼吸。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鼓起。經過一段時間呼吸訓練,行拳時慢慢習慣腹式呼吸了,進而嫺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夠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還原為嬰兒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時時刻刻在練功了。
   
  3)行拳時要求呼吸符合動作配合呼吸的原則。行拳時要求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非常協調,做到收吸發呼起吸落呼合吸開呼”……那麼行拳時是以動作為主,還是以呼吸為主呢?當太極拳發力技擊時,是以動作為主,即要呼吸配合動作;而當太極拳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時,則要以呼吸為主,即要動作配合呼吸。這是因為太極拳養生要求呼吸均勻,每分鐘呼吸的頻次基本相等。由於太極拳每個動作行程的弧線長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線長的姿勢動作加快點速度,在行程弧線短的姿勢動作放慢點速度,使動作到位與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勻。
 
  




第二階段,練拳打通小周天。



   
  在前面良好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按下面兩個步驟操練,就會練通小周天。

  第一步 氣聚丹田。
   
  氣聚丹田是指內氣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氣)。在以意行拳操練中,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有時行拳會虛靜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這時行拳用意度大大減少,甚至減少到有意又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實際上已經轉換到神在摧動姿勢的演變!基本符合武禹襄說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要求,即能以神行拳。雖然這時的以神行拳,還離純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對訓練聚神”“凝神”“斂神起了很大作用,明顯提高了調心調神的品質。神主氣,神斂氣自收。故調整心神,為收氣聚氣之首要,是氣聚丹田的基本功。

  為氣聚丹田的需要,對所練的太極拳套路有一些特別的要求,比如說套路長度要能連續打30分鐘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複),套路中的動作要作一些小調整與修改,以為滿足養氣養生的需要,去掉發力和跳躍的動作,把外八字腳(135度)的動作姿勢更改為60度左右,等等。

  
   

 練拳之前,最好先做熱身準備活動,練練《松柔功》,讓筋腱韌帶拉長,讓關節脊椎鬆開。行拳開始之後,要連續練完而不中斷。為減少內氣耗損,最好練高架子或中高架子。每日行拳早晚各一次,每次30-60分鐘。呼吸頻次以8-10/分鐘為宜(一吸加一呼等於一息),比如,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練一遍大約300多息,約需3040分鐘。每次練一遍或兩遍85式,由個人體能決定,以不疲憊為原則。但也不要連續練35遍,多練增加內氣耗損,反而得不償失。
   
  呼吸方法如前,仍應鼻呼鼻吸,舌抵上齶。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氣仍用意於導引動作,呼氣用意引氣入丹田。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氣逐漸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內)。即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也稱意守丹田,內氣會慢慢聚集于丹田。但用意必須輕鬆、緩慢、自然,務必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切忌用力吸氣和呼氣,不可過分用意,急躁冒進,易生流弊。如此練習,就會出現一股熱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覺。丹田溫暖發熱之後,繼續修煉,隨著功夫的積累,還可逐漸感到丹田內有一個氣團,這就為打通任督二脈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通任督脈。



   
  當小腹產生熱氣時,方可進行運氣。即用意識引領丹田的那股熱氣,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極穴,經會陰穴,過穀道(肛門)至尾閭。至此就已完成導引內氣向下向後走的路線,無需繼續幫助,再不向前導引了,讓其自行打通督脈的尾閭關。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沖過,因為能否沖過尾閭關,完全取決於丹田內氣充實的程度,丹田內氣越充實,沖關力量越大,沖關速度越快,反之則沖關中止。
   
  只用兩三天時間導引內氣至尾閭,再回頭來仍然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等待丹田內氣充足時,會自動沖過尾閭關。沖關後意念須隨內氣上行,緊跟氣走,這就是勿忘。以後打通夾脊關和玉枕關,均用此積氣自動沖關的方法,即通關勿助
   
  通督是關鍵的一步,後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能否自然輕鬆通過,因人而異,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難。督脈一旦疏通,通關後吸氣時內氣由丹田向下行,轉而沿脊而上,過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沿胸腹正中線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迴圈,即為小周天通了,這就是逆行小周天。
 
 


     
  從上面兩個階段六個步驟可知,第一階段的四個步驟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進行第二階段修煉。打基礎稍難,時間稍長點,基礎會扎實。第二階段練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簡單,且安全可靠,不會出偏。但氣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須是得氣大於耗氣,每有節餘才有氣聚,要一點一點積累,也需要一段時間。六個步驟的順序排列,既不好顛倒,又不能跳過一步不練,因為前一步是後一步的基礎,只能一步一步上臺階,不能性急,欲速則不達。不過,有明師指導者快,個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