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感悟太極拳修煉

感悟太極拳修煉
文章來源: 顧海平| 悅太極



感悟知規矩而守規矩:不論哪種流派的太極拳,都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作為理論指南。不論哪位大師著書立說,都是對王宗嶽太極拳論的詮釋和闡發。王宗岳宗師



太極拳論,是我們學習演練太極拳的理論和依據,是應當知道和遵守的規矩



   

我們遵守太極拳的規矩,要像學習書法一樣,開始要一筆一劃地寫,規規矩矩地寫。以學練24式簡化太極拳套路為例:開始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身體從頭到腳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按要求去做,要在角度、方位、步子的大小、手的高低諸方面,處處規範。且不僅外部動作要規範,更重要的是,要按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松胯、勁斷意不斷等內在規矩來規範要求自己。學習推手也是一樣,以不丟不項、合己從人等要領為宗旨,按照單推手、雙推手、活步推手等十三種推手步驟去練。這就是知規矩而守規矩。照此修煉,則可達到王宗嶽所指的著熟階段。

感悟脫規矩而合規矩我的一個同學是位頗有成就的書法家,一天他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一幅作品讓我看,有一大半字我不認識,他說這是李白的一首詩。我和他開玩笑:要讓我給你打分,可能是不及格’”



   
這位同學學的是柳體,他告訴我:這幅字懂書法的老師都能看出我是學柳體的。我想這大概就是知規 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吧。   


 好像是在1985年,吳式太極拳名家馬岳梁和吳英華在太原表演。一位練的是吳式快,一位練的是吳式慢拳,他們的演練讓我情不自禁地叫好。我旁邊一位某太極拳協會常務理事(可能還是什麼級別的裁判)很奇怪地問我:這樣的水準你還認為好,他們練得一點都不規範!”我問這位理事:如果讓你做裁判,你給多少分?”他說:可能打7分吧。我笑了笑,沒再講什麼,因為我知道這位先生每天教人打太極拳都是像在寫美術字,很規範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一成不變。


馬、吳二老演拳,看起來很隨便,不懂的人看確實不像體院的運動員那樣標準優美。但他們舉手投足之間,無不合乎拳理;他們全身無一處不是太極。這就是脫規矩而合規矩



   
2004年,我在杭州為了教學錄製了一套拳,學員們都講:這套拳動作規範、大氣,大方2005年,我去杭州又錄了同一套拳,動作又小又慢,有些動作只是象徵性地動了



動,與2004年判若兩人,學員們看完後很不理解。杭州市吳山太極拳協會主席張幼泉老師告訴他們.你們的老師是在裡面走了一趟拳。學員們才若有所悟。我的恩師申子



榮先生曾經講過:我們練拳好像上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都是練的這一套拳架,名稱沒變,順序沒變,規矩沒變,但內涵不同。  



 
我總結了一下,初學太極拳是在打拳,就是把拳架和推手動作記住,像寫仿宋體一樣,是在練著熟。熟練後就是練拳了,就像在寫行書一樣,這個階段練拳,你可以根據你的體會而練,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慢可快、可動可靜,不必像剛開始一樣把拳架打得規規矩矩。主要在輕靈松沉虛實變化陰陽轉換上下功夫。推手練功中也可自由發揮。但是對於太極拳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松跨、勁斷意不斷、不丟不項、舍己從人的這些規矩,卻有更高、更嚴的要求,對意念、氣的體會要更深,這個階段就是在拳了。



 


打拳練拳,這個過程就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漸悟者,漸漸體悟是也,這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太極拳懂勁後,則為走拳了,也就是用意念在裡面練外面只是個形狀,是在裡面寫草書。此時,在那裡也在練拳,在那裡也能一趟拳,嚴格地講這時是在拳,此時已經被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拳中,這就是神明階段了。這個階段是初學者做不到的。



   
從在廣場集體太極拳,到睡在那裡太極拳,經歷了知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的一條路。

感悟引進落空合擊出”(編者:據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版《太極拳譜》,王宗岳的《打手歌》全文是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太極圖,有黑白陰陽兩組成,陰魚中的魚眼為白色,寓意為陰中有陽陽魚中的魚眼為黑色,寓意為陽中有陰陰陽兩易,不停地變動轉換之。在太極拳推手中體現的也很明顯。引進落空合擊出,練太極拳的都知道。引進落空就是對方進攻我時不要禦敵於國門之外,把他放進來,我用身體的某一部位接住對方,這時候如果全身全實則是頂,也就是全陽;如果全身都虛就是丟,也就是全陰;都不對。而應該像太極圖中陽中有陰那一半,接的那一點就是圖中陰的那一點,而全身其他地方則是陽的那大部分。這就是陽中有陰,不丟不項。陽的部分是要松沉不是要你硬,而要有前進的意念。陰的部分也要松沉不是讓你軟,是要接他的面不接點也就是不接力,不但要有外動更要用裡面化讓他沒有著力點而落空。


合擊出則是在引進落空對方不得機不得勢時,我全身陰陽轉換為太極圖的另一半。接對方的那一點突然變陽,改為接點不接面。而全身松透變為陰,接的那一點再移點不移面改變對方的力點讓他原來的力點落空,我就可粘住對方把對方松柔的發出去。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太極拳的虛實轉換,也就是太極的陰陽轉換,這種轉換是在聽、懂、化、拿、發的一刹間轉換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沒有任何思考的餘地。太極拳推手練功,身體不可全陽全陽;身體不可全陰全陰。兩者違背,都是錯誤的。


感悟現代人創拳:一些太極拳愛好者,自己的拳還未練好,卻在那兒創什麼南山太極拳北海太極拳,自詡為大師,自封為掌門人,卻了王宗岳宗師太極拳論這一根本大法,不是按太極拳論等經典理論去指導學員,而是要求學員手要多高、步要多大、轉多少角度,使學員多年如一日地重複著僵硬動作。他們把傳統的太極拳誤導



馬路太極操,將傳統太極拳搞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他們不懂得推手練功是對太極



拳拳架正確與否的不斷檢驗、印證和糾正,不懂得推手練功走架行功,相輔相成,並行不悖,二者缺一不可,因而,他們不宣導推手,而是用拳架沒打好,推什麼手來搪塞學員。試想,如此練拳,何年何月何時,才能著熟懂勁?



   
現在有很多太極拳輔導員傳授簡化太極拳和42式競賽套路,讓更多的人學到太極拳,但簡化太極拳和42式競賽套路只是動作少了,而要求一點都不能簡化,因為它也是太極拳,希望老師們充分認識這一點。你們對於太極拳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對這些熱心的老師給予尊重和深深的敬意。而對於一個真正喜歡鑽研太極拳的人來說,絕不可僅僅局限於此。希望這些老師們認真學習研究古經論,加強自身修煉,摒棄和廢除自己制定的土政策,按照太極拳論去指導和要求學員,這樣才有利於太極拳的健康發展。這樣才會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的太極拳,風格各異,但規矩要求,是統一的。我們希望各派太極拳整合統一到太極拳論這一大規矩上,這樣才能使太極拳這一中華瑰寶更加鮮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