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原創 薛文宇 悅太極


陳式太極拳是一個古老的太極拳派系它向來以"意氣鼓蕩,身架飽滿,螺旋彈抖,蓄髮相兼"等特點而聞名遐邇。但也正因為陳式太極拳所表露的這些特點,反而使得眾多的學拳者不能正確認識陳式太極拳鍛煉的根本方法,以至浪費光陰,無有所得;或者流弊於硬拳,難成妙手。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先哲有語:"物有本末,身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因此,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等等皆為末,也就是結果,是其功成後的效應;而慢、松、柔等才是練拳的根本,才是練拳的基本原則。這不僅是有理論依據的,而且還有具體的實施步驟。

陳氏第十六世--陳複元先生在其《太極拳論·步驟》一章中說:"練太極拳術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層,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第二層,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層,快後複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我們說,這位老先生不會練錯更不會說錯吧?那麼,我們在習練當中當然就要遵循他所說的步驟。
我們在初學拳架子的時候,因動作不熟而出現的斷續,呆滯,這是淺顯的慢,也是一個必然。可是,當我們能夠熟練的走完一趟拳架後,能否向慢去做,卻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生活當中,受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心身都得不到很好的放鬆,這樣,在練拳時就無法做到松柔的要求,就不能夠達到"多用意少用力"的獨特習練要求。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太極拳是一種反常理的運動。它的很多要求是與平時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特徵不同的。譬如,如果用一顆外求、煩亂的心,去支配太極拳的形體運動,那麼,勢必不會出現一個平和、寧遠、纏綿的太極拳。因此,只有用慢去冶煉內心的急躁,才有可能真正練的是太極拳(慢只是正確習練太極拳諸多方面之一,其它方面做的不正確也不行。)。

慢練就好似浪裡淘沙、沙盡余金的機理一樣。慢練,可以使長久的做功習慣改變,使意識向內發展,使意氣充分地作用於形體的纏絲螺旋當中。慢練,還可以對下肢的支撐力和彈力進行鍛煉,有利於上體的松沉。加之又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動作哪裡有了缺陷。所以,慢練的好處很多,開始練拳必須要慢。

習練太極拳的這種相當一段時期的慢運動,有助於我們逐漸形成"用意不用力""周身一家"等等太極拳的功夫成果的。但我們要牢記一點,第一步雖強調慢,卻不可使得動作落入癡呆像。而要不落入癡呆像,就得以精神意氣行之於運動之中,並且這種運動還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開合相因,動靜迴圈。如此的慢,才是陳複元所要求的"慢不宜癡呆",練拳才有趣味,才有希望達到第二層功夫。


"第二層,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這句話涉及到了太極拳界的尖銳問題。太極拳到底應不應該快?

我說,按照習練體系的程式和事物原理,的確應該有快的這一層練習步驟。但是,這種快不是那種劈裡啪啦的快。而是動作從始至終,由微到著的加速度,以及式子和式子之間轉換銜接儘量縫隙要小,沒有縫隙最好。還有就是節拍,節奏的掌控。

人的身體練什麼有什麼,不練就開發不出來自身具備的潛能。這是鐵打不動的定律。所以,必然要有快練這個過程。再者,長時間的重複太極拳的運動,就會使得運動的規律,特徵定型。從而嫺熟。《太極拳論》稱之為“著熟”(由微妙到顯著,又生疏到嫺熟)。

這樣,在逐漸形成的松沉圓轉的運動當中,我們動作的棱角就會被磨的越來越少,那麼,每個式子運行的路線必然就簡而短,動作必然就比原來的快。這也正是"由開展而漸緊湊"的道理的所在之一。


我們說,陳式太極拳充分的體現了快慢相間,剛柔並濟的特點。這個特點意味著什麼?就是節拍,節奏。這和一首旋律優美的曲子是一樣的。一個音調,一個速度是不可能形成曲調優美的樂曲的。陳式太極拳也是這樣——或輕或重,或慢或快,忽左忽右,忽進忽退。這都意味著第二層功夫的快是非常合乎事物原理的。所以,是正確的。正確的我們就要去認可和去做。

另外,從太極拳自身的整體觀來看,通過慢而實現的"周身一家",也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功夫。""動當中能否仍然做到,這很重要。如果練"快拳"時,身體不能松沉穩定,不能做到"整體的動",那就說明這種""不是慢到十分的自然反應。所以,我們說快的結果是對慢的練習的相應效果驗證--這就是陳式太極拳的第二層功夫。能夠快而不亂,自然會快後複緩,達到陳複元先生所說的第三層功夫。

緩是慢的一種,但它的運動又與慢不同前面的慢,是為了做到諸多要求而有意的去做;這時的緩,是已做到了諸多要求而不受人為控制的慢。此刻,才是真正的體柔、氣柔,而不再是人為的、有目的的柔弱做作。它是通過千錘百煉而展現出的自然而然的柔韌、柔和。這種內在柔韌,外在柔和的二位一體才能出來真正的堅剛。這才是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的本來面目。

總而言之,不經過前兩層的"百煉雜鋼",是無法使第三層的"純鋼"出爐的。因此,我們學拳,練拳就要在思想上無條件的接受陳複元先生的經驗之談。並用耐心長久的堅持它。

能夠在練身的同時而煉心,練拳才能事半功倍,才是所有太極拳習練的全體大用。練習任何太極拳,都得要明白不爭的道理。這從陳式太極拳"三層功夫"當中是可以看到的--練陳式太極拳不可性急,能本自能末。練時如此,用時亦如此。


陳鑫著陳式太極拳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