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遊戲是孩子的功課,請勿打擾


遊戲是孩子的功課,請勿打擾

轉載自兩隻小鹿(IDtwodeers

 

豆媽發現女兒有時候很享受自己玩的樂趣中,也很享受和小夥伴們玩的遊戲中。自己自言自語,沒人搭理也很美;和小夥伴玩過家家,角色扮演等遊戲,兒童的世界真是快樂無比。這個時候,我做的就是不去打擾她。轉載小鹿媽媽的文章,她認為遊戲是孩子的功課,家長不要打擾。你的看法呢。

 

 

在剛學會跑的時候,小鹿會將餅乾一小袋一小袋地從客廳跑著,放到廚房的抽屜裡去,就這樣,來來回回,十幾次地跑,直到累的腳都抬不起來了。在跑的過程之中,他非常快樂,一路跑一路笑。如果這時候,我們告訴他,將餅乾全都放到大袋子裡,一次就能拿走了,這對孩子來說多沒意思呀。

 

實驗證明兒童通過遊戲進行自由探索和發現,能促進兒童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這種效果並不比直接交給兒童解決問題的方法差,優於給兒童示範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成人來說,其自然法則是“最大效益法則”,這使他習慣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成人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時,而同樣的事他很快就能幹完並做得乾淨俐落時,他就會忍不住想去幫孩子。

 

讓孩子收拾玩具,可能每天得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而大人自己收拾,可能不到十分鐘。看到孩子笨拙地、相當緩慢地、總是出錯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大人總忍不住想幫忙。怎麼辦?忍著,別妨礙孩子。如果想讓孩子收穫一個好習慣,那就得適應孩子的節奏。如果大人幫孩子做事情,對孩子的心理需要沒有一點説明,反而是替孩子做了他們自己喜歡的事。小鹿將自己脫衣服、脫鞋子視為睡前的一大樂事,如果我們幫他脫,他就會又哭又鬧,沒辦法,還得給他重新穿上,讓他再脫一次。


在孩子自己玩的過程中,大人不需要教會孩子如何玩,或者介入孩子之間,只需要站在邊上,看著孩子。等孩子需要你參與的話,你得聽孩子的指揮,跟隨孩子,配合孩子。

 

有一天,和小鹿爸一起陪孩子玩。小鹿要去一個比較高的臺階上。爸爸將他抱上去之後,他上面走。走著走著,又折回來走。小鹿爸這時脫口而出,你怎麼不繼續往前走呢?

 

在小鹿玩一個大型的滑梯的時候,因為要穿過一個很長的管道,再上走上好些個臺階,才能到達滑梯口那裡滑下來。小鹿爸很想讓兒子多多享受一下滑下來的樂趣,就說:“寶,你想不想直接滑下來呀。爸爸抱你上去。”

 

看吧,父母總是忍不住地想干預孩子。父母要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而不是告訴孩子怎麼遊戲。

 

孩子才是遊戲的編劇、導演和主演。

 

遊戲除了幫助孩子解決一些情緒上的問題之外,還可以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遊戲可以推動兒童認知的發展,遊戲中允許兒童自由探索各種問題、解決問題;遊戲可以推動兒童社會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在想像性遊戲中,兒童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會換位思考。

 

為了讓遊戲的作用發揮得足足的,我們大人就需要住自己的手和嘴,用心觀察孩子。

 

如果孩子在遊戲時如果總被干擾,“來寶貝,喝口水”“來寶貝,該尿尿了,先不講故事了”,孩子的專注力就可能受到損害,孩子也會非常不樂意。

 

想像一下,假如上學的孩子正在認真地寫作業,你忽然走過來,想都沒想就把作業本拿走了。或者,孩子正在思考著這道應該怎麼做時,你看見後,好心地告訴他說:“來,媽媽幫你算”。

 

當然,你不會對上學的孩子這麼做,但是,我們對嬰幼兒卻是這樣做的,殊不知遊戲可是嬰兒在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準備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