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之父的質問:你對組織能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導讀
追求成效的人會在埋首工作之餘,抬頭看看組織目標,並且自問,“我對組織能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關鍵提問1:“我對組織能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德魯克舉例,一位從財務部門主管升任的總經理,貢獻可能就不再是精算成本,而是培育人才——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能做,只有他能做;而且若做得好,將大大影響公司成績。
同樣地,當工作者升任主管後,在評鑒同仁工作表現時,他應該關注的也是對方的長處,亦即“他能貢獻什麼?”而非“他是否能與我融洽相處?”。
關鍵提問2:“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對知識工作者而言,測定自己貢獻標準的時間點,通常是在從事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只要一感覺到在工作上難以施展,最好能及早自問“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該儘快換跑道。
因為,工作者唯有能力能被充分活用,才會對工作抱持熱誠,進而獲致優秀成果;相反地,若是工作範圍狹窄,使工作者感到“能力未被活用”,很容易就會抱怨連連、消極早衰。
關鍵提問3:“我能夠做什麼?”
每當在工作上遇到限制或瓶頸時,高效經理人便會先自問“我能夠做什麼?”從找尋自己能夠造成改變的事情上著手。一旦能做到這點,人們最後會發現,你所能完成的事,遠多過所擁有的時間與資源。
只可惜,大多數工作者往往本末倒置,將重心放在老闆、公司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上,徒勞無功地針對自己無法改變的現狀大發牢騷,卻荒廢了自己的長處。
關鍵提問4:“若我們還沒有做這件事,現在是不是願意開始做?”
針對如何提高工作效能,德魯克提出的關鍵問題便是:“若我們還沒有做這件事,現在是不是願意開始做?”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擺脫“沒有生產力的過去”;所以只要你無法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那你可能就得停止進行這件事,以免繼續朝錯誤的方向上投入更多資源。德魯克強調,“經理人特有的工作,就是為了明天投下今天的資源,”而為了集中力量、維持組織平衡,經理人必須勇敢做出取捨。
摘自臺灣《經理人月刊》
文/陳芳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