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文化壁壘就是你心中的恐懼
题
圖2009年2月21日攝於南非開普敦
標題這句話是獵豹CEO傅盛說的。上週五,獵豹舉辦了一次關於內容戰略的閉門會,在回答文化壁壘問題時,傅盛說:「其實文化壁壘就是你心中的恐懼。」
我們一般都有一種看法,即文化是中國產品國際化的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我們認為歐美文化是強勢文化,因為近現代以來,歐美隨著經濟實力的強大,文化也變得強勢。所以中國的產品,即使品質已經非常好,仍然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好在中國貨還有價格手段可用,免費的互聯網產品顯得更加尷尬,因為不包含價格因素,價格就不再是一種競爭手段。
即時通信應用WhatsApp比微信早問世一年,但一直十分簡陋,功能寥寥,這個產品的全部目標,就是用更加廉價的收費(每年1美元的收費沿用了很多年),替代運營商的傳統短信。但是短短6年時間,WhatsApp的用戶數突破10億,2014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一般常見的解釋就是,WhatsApp自帶美國文化背景,更容易為用戶認可。就像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喜歡iPhone,喜歡好萊塢大片,喜歡可口可樂,喜歡耐克鞋。
在讀《約伯斯傳》的時候,書中約伯斯的這段話深深地觸動了傅盛:「一整天我都在觀察伊斯坦布爾的年輕人。他們都在喝世界上其他孩子喝的飲料,他們穿的衣服看起來就像是從GAP買的,他們也都在用手機。他們跟別處的孩子沒什麼兩樣。這讓我意識到,對於年輕人來說,現在整個世界都是一樣的。我們在製造產品時,沒有一種東西叫土耳其手機,土耳其的年輕人想要的音樂播放機也不會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年輕人想要的不一樣。我們現在就是同一個世界。」
傅盛最初認為,帶有文化屬性、文化特徵的產品,容易受阻于文化壁壘,但是工具類應用文化屬性極弱,只要產品做得確實好,就有市場。所以在Android工具類應用領域,中國團隊的產品往往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獵豹當初選擇工具類應用作為出海的突破口的理由。較少文化壁壘的限制,給了中國團隊更多的信心。
現在不同了,獵豹觸及了工具類產品的天花板,目前正在堅決實施它的內容戰略。獵豹做了直播服務Live.me,投資了現象級音樂視頻社區產品Musical.ly,收購了法國的新聞聚合服務News Republic……這些產品和服務統統是國際化的,但就在不久前我們還認為,這些有較強文化屬性的產品和服務,存在很高的文化壁壘。
在上週五的閉門溝通中,傅盛對文化壁壘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不同國家 、不同民族固然有不同的文化和習慣,但年輕人之間的共性要遠遠大於他們之間的不同,北京和紐約的年輕人之間的不同,甚至要小於北京和貴州山區的年輕人之間的不同。「我越來越覺得文化的壁壘、用戶的習慣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一個設限而已。」傅盛說。
前阿裡巴巴和蘭亭集勢高管,二手物品交易平臺5miles創始人盧亮同樣認為國際化是中國公司面臨的一個難得機會,他本人選擇直接到美國市場去挑戰神一般存在的行業老大——Craigslist。進入美國一年後,5miles成了全美第六大電商平臺。5miles的做法也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無非是深入目標市場,極度關心使用者體驗,持續改進產品。
「一定不要害怕。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害怕,我們也會跟eBay談,覺得它這塊做得不好,不如賣給我們?所以出海企業膽子一定要大,膽子大才能有機會。」盧亮對所謂文化壁壘的看法,與傅盛的看法如出一轍,恐懼讓人自我設限,放棄了溝通和瞭解的可能。只有先戰勝了恐懼,壁壘才會消失,機會才會出現。
紐約時報中文網最近有篇文章,《現在,輪到矽谷「山寨」中國企業了》,列出了一些正在被矽谷模仿的來自中國的創新,這的確是一種十分令人欣喜的現象,表明中國市場正在成為創新的源泉,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發動機之一。欣喜的同時,還是有一些遺憾。像微信這樣的創新,只是讓矽谷有了來自中國的模仿物件,自己的產品卻沒能成功打入對方的市場。傅盛認為,這仍然緣於恐懼,因而沒有真正去瞭解那個市場,那裡的用戶。
當然,在我們這裡,文化壁壘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就像用牆來隔離資訊和真相一樣,文化壁壘可以成為某種抵禦異族入侵,隔絕異端思想的東西,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不提。
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極度激烈,用戶需求極度複雜,市場極度細分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企業,理應更有自信地參與全球競爭。自信可以戰勝恐懼,增加瞭解,進而破除所謂的文化壁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