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六個最大“忌諱”(父母必看)
導言 家庭生活中有種種根深蒂固、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從未加以審視的觀念,它們會帶來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覺,有時會成為教育的阻礙。例如,“我家的孩子我最瞭解”、“孩子畢竟是孩子”、“養兒防老”,不一而足。惟有破除這些框框,家長們才會少犯一些家庭教育中的“忌諱”。
那麼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忌諱呢??
一、無微不至地關懷
“無微不至地關懷”,這很能迷惑人,讓人以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很瞭解。其實,中國家庭教育的毛病之一,是家長很不瞭解自己的孩子。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
我覺得,這個說法沒錯。因為從懷孕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這個世界上與孩子在空間距離上最接近的人。從牙牙學語,到十八九歲離家上大學,父母又是與孩子在時間上接觸最長的人。這個空間最短,時間最長,足以讓父母成為世界上瞭解孩子的當仁不讓的第一人。
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瞭解自己的孩子”,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說,一個表面現象。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問題的另一面。其實,父母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孩子的人。
為什麼?
劉三姐曾揶揄對歌的秀才唱道:“講眼前,眼前眉毛有幾根?”的確,天天照鏡子、看尊容,你知道自己有幾根眉毛嗎?當然,這是笑話。說明“距離”與“瞭解”是兩回事。
父母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的孩子,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容易帶上主觀色彩,被主觀的偏見蒙蔽。比如,只看到長處,看不到或不願看到甚至不願承認孩子的短處;二是自以為瞭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間的近距離拉遠了心理的距離。
請試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嗎?
我知道孩子的潛在興趣是什麼嗎?
我知道我罵了孩子或打了孩子以後,他或她在心裡想什麼嗎?
我知道孩子在心裡對哪個異性有好感嗎?
我知道有什麼東西是孩子跟同齡夥伴說了,但沒有跟我說嗎?
我知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不喜歡哪個老師嗎?
我知道孩子最討厭我的什麼方面嗎?
我知道孩子至今對我保密的事情嗎?
……
做父母的心想,我天天好吃好喝地養著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對孩子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孩子能有什麼不讓我知道的呢?其實,這往往是一廂情願。空間的近距離和親緣關係,並不等於心理上、感情上的近距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實際上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觀地瞭解自己孩子的人。特別是中國父母,從來都是“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這個意識去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更給做家長的瞭解孩子增加了困難。
二、無節制地滿足
中國家長對孩子“無節制地滿足”,說起來是有“私心”的,是有潛在的回報企圖的。無後為大、養老送終、重男輕女、光宗耀祖……都是“私心”的文化根源。
有哪個中國家長完全不想孩子將來回報自己的問題?換言之,有哪個中國家長不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有哪個中國家長根本不去想孩子將來要報答父母的問題?恐怕很少很少。
美國的家長一般都不指望能從長大的孩子那裡得到什麼回報。孩子能“成人”,能幸福、愉快,就行了。另外,“無節制地滿足”的結果,就是“無節制”地干預,“無節制”地期望,就是家長“無節制”地“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
三、無邊際地許諾
“無邊際地許諾”,能兌現的就成了“無節制地滿足”,不能兌現或根本就沒有心兌現的,就成了空頭支票。家長經常埋怨孩子說謊,不能按照自己承諾的完成作業和課程。那既然家長能開空頭支票,孩子為什麼不能也來個“無邊際地許諾”?一旦形成惡性循環,責任一定在孩子了。
四、無原則地讓步
“無原則地讓步”,一方面是“家長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孩子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無原則地讓步”。這看起來是矛盾的,實際並不矛盾。中國家長的問題是:該把孩子當孩子時不把孩子當孩子,不該把孩子當孩子時又把孩子當孩子。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中國的獨生子女在應該對大人說“NO”時,不敢表達自己的獨立意志和不同見解;恰恰相反的是,在不該對大人說“NO”時,又無理取鬧,甚至為所欲為。其實,問題還是出在大人身上,出自家長對“孩子畢竟是孩子”的錯誤理解。
“孩子畢竟是孩子”,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畢竟是孩子;但孩子又畢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他們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正是在該把孩子當孩子的時候,沒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該把孩子看成孩子時,又把孩子當成孩子。
五、無分寸地褒貶
“無分寸地褒貶”,一般來說,家長的毛病是誇大孩子的長處,這是通病,不需我的贅述。
我想談的一點是,由於許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看到的多是孩子的短處;由於我們的文化特別強調謙虛,所以,孩子有意無意地愛誇大自己的短處。說自己長處時小心翼翼、咬文嚼字;說到自己短處時愛誇大其詞,無限上綱。似乎誇大短處是一種美德。
我倒覺得,比孩子誇大自己的長處更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反而是孩子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的誇大。我們幾時曾注意或批評過孩子對自己缺點或弱點的誇大呢?我們不是反而認為孩子誇大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值得大加讚賞的美德嗎?
一個愛誇大自己短處的人,要麼是言不由衷,要麼是灰溜溜、無底氣、缺自信者。家長應該毫無保留,甚至是誇張地鼓勵孩子。但無分寸地褒、無分寸地貶孩子,都沒有好處。
六、無休止地嘮叨
“無休止地嘮叨”體現的是家長的無能。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家長“無休止地嘮叨”,甚至是“無休止”的衝突。
小編寄語
細心觀察,總會發現身邊的家長甚至是自己身上都多多少少出現上面的六種情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家長的不可能在孩子一輩子的成長中都表現的十全十美,但是我們也不能以此為藉口,拒絕成長,自甘被各種負面消極情緒籠罩。我們每一個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管理約束好自己,這樣才能給孩子立一個好的榜樣。著名教育家鄭淵潔說過:很多人有了孩子,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我有了孩子,把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身上。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父母都是吊兒郎當,連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管理的七零八落,怎麼教育好孩子?一味的吵罵孩子甚至是通過無限制的物質滿足想要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這根本是緣木求魚。所以每一個家長,從自己做起,從日常開始,先把自己“照料”的無微不至,才可能去管理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