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都要相信你的努力和付出!
文章來源:「MBA智庫百科」
在職場中,我們時刻想體現自己的價值,想讓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但我們往往忽視實現價值,我們還需要合作、讚賞和勇敢面對錯誤。下面有幾個很準確的定律,一起認識一下。
杯子理論
杯子生產廠家很聰明,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各種各樣的杯子,試驗室在物品的用量上很有講究,廠家就生產出量杯方便試驗員的應用;為了防止開水的燙手,廠家就生產出帶有手柄的水杯;冬天為了保持水溫,廠家就生產出保溫杯;酒桌上根據人們的每次飲酒量,廠家就生產出一口一杯的酒杯;在酒吧裡為了滿足客戶追求浪漫和藝術的渴望,廠家就生產出藝術造型的高腳酒杯……
這個現象說明,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杯子廠家就可以生產什麼樣的杯子,反過來不同的杯子只有在相應的市場裡才最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如果我們在實驗室裡用保溫杯子量東西是不是非常的不方便,也非常的不經濟,一個保溫杯子需要100多元,而一個量杯只需要10元,這樣亂使用杯子不但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更給生活、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等。
企業在用人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問題在絕大多數的企業老闆都有清晰的認識,所以我們企業沒有人做帳的時候就招聘財務來做帳,沒有工人的時候就招聘操作工,沒有業務的時候就招聘業務人員等等,這都是企業在人事管理上採用的人才缺位元管理方式。但實際上企業用人遠遠不止於這麼簡單,有80%的企業老闆都有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煩惱,而我們在招聘的過程中卻發現85%的人才都有找不到好企業而鬱悶。結果只能慢慢尋找與等待。
保齡球效應
行為科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保齡球效應,指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他們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練甲對自己的隊員說:"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隊員聽了教練的讚揚很受鼓舞,心裡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勁,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練乙則對他的隊員說:"怎麼搞的!還有3只沒打倒。"隊員聽了教練的指責,心裡很不服氣,暗想,你咋就看不見我已經打倒的那7只。結果,教練甲訓練的隊員成績不斷上升,教練乙訓練的隊員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理斯•史考伯說過,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樂於稱讚,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麼的話,就是我誠於嘉許,寬於稱道。"這就是史考伯做法。史考伯說:我在世界各地見到許多大人物,還沒有發現任何人--不論他多麼偉大,地位多麼崇高,不是在被贊許的情況下,比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成績更佳、更賣力氣的。史考伯的信條同安德魯•卡耐基於出一轍。卡耐基甚至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稱讚他的下屬,他為自己撰寫的碑文是:這裡躺著的是一個知道怎樣跟他那些比他更聰明的屬下相處的人。
拉鋸效應
拉鋸效應源於日本一家企業的面試。日本一家企業招聘員工時,他們把報考的人帶到一個農場,並隨機將每兩個人分成一組,然後發給每組一把鋸子,要求他們共同將一根圓木頭鋸成兩段。在鋸圓木頭時,有的組兩個人不能相互配合,快慢不當,費了很長時間才把圓木頭鋸開;有的組兩個人很快就磨合好,能相互配合,用了很短時間就把圓木頭鋸開。結果,這家企業將“能否相互配合很快地鋸開圓木頭”作為是否錄用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更加需要協調的今天,一個優秀的人才要發揮作用,必須善於與他人相互配合,否則將一事無成。人們將此稱為“拉鋸效應”。
在一個團隊中,要想完成工作目標,則需要團隊中所有的成員很好的配合,如果大家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和前途,那麼事情不會做好,更不會成功。同樣,成功後的鮮花和掌聲不可能均等地分配給所有成員,但如果大家搶著要去出風頭,也許就不會有成功。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壯外,還有一位是奧爾德林。當時阿姆斯壯說過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中,一個記者突然問了奧爾德林一個很特別的問題:“阿姆斯壯先下去,成了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在全場有點尷尬的注目下,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可想而知,沒有奧爾德林和阿姆斯壯很好的配合,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也許人類的登月計畫不會獲得如此成功。
依據“拉鋸效應”,企業領導要管理好一所企業,企業領導成員之間、下屬之間以及企業領導者和下屬之間都要注重在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1+1>2的局面,從而促使企業的教育工作不斷上新臺階。
比倫定律
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提出比倫定律,指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機會無處不在,但機會又是稍縱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準備後再去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有一種試錯精神。即使最後證明自己錯了,也不會後悔。因為你把握了機會,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機會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人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一筆財富,含義也大致在此。
在行業圈子裡,流傳著寶潔公司的這樣一個規定:如果員工三個月沒有犯錯誤,就會被視為不合格員工。對此,寶潔公司全球董事長白波先生的解釋是:那說明他什麼也沒幹。
IBM公司在1914年幾乎破產,1921年又險遭厄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遭遇低谷。但是,在一次次糾錯中,他們最終都戰勝了暫時的困難。有一次,IBM公司的一位高級負責人曾由於工作嚴重失誤,造成了1000萬美元的損失,他為此異常緊張,以為要被開除或至少受到重大處分。後來,董事長把他叫去,通知他調任,而且還有所提升。他驚訝地問董事長為什麼沒把他開除,得到的回答卻是:要是我開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1000萬美元的學費?
無論是誰,做什麼工作,都是在嘗試錯誤中學會的,經歷的錯誤越多,人越能進步,這是因為他能從中學到許多經驗。杜拉克甚至認為,沒有犯過錯誤的人,絕不能將他升為主管。日本企業家本田先生也說:"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只有經過反復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