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曲中求直”即吞吐

曲中求直即吞吐
文章來源悅太極


 “曲中求直”與“蓄而後發”是有相關性的。古代的韻文在文字上要求對偶,“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是對偶,都是表示一個意思。太極拳論中還有“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句子,可見,“曲”和“蓄”是相關的。所以,“曲中求直”和“蓄而後發”是排比的同類句子。實際上,太極拳的動作只有在曲的時候,才是蓄力的,也就是有形的肢體是彎曲的,無形的勁力才處於積蓄的狀態。從丹田內氣的吞吐開合來說,曲就是吞,發就是吐。

練習太極拳是有幾個層次的。“曲中求直”的“曲”,從形體的層次看,是曲;從勁力的角度看,是蓄;從氣機的角度看,是吞。而“直”和“發”和“開”是同一個意思,從氣機上說,就是吐;從勁力角度說就是發;從形體上說,就是直。這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認識“曲蓄直發”。

在推手時,對方打來時,我在肢體上曲蓄,吞掉對方的勁力,這就是化勁;然後發放時,就是吐氣發聲,形體上也是放直。所以,發力時一定是直的,要專注一方。這時打出的勁力是透的,不僅要把勁力從自己身上發放乾淨,而且還要把對方打透了。這是一種意氣心法。太極拳講究發放,就是放得要長,發得要遠。只有自身蓄積的勁力放乾淨了,松透了,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認為,“曲”和“蓄”是相關的,是從不同的角度敘述太極拳的化勁。所有的“曲”和“蓄”,都是勁力上向裡的吞和含,向裡的收斂。形體上的“曲”和勁力上的“蓄”,實際都是神意上的收斂。有收斂才會有展放:不懂得收斂,也就不會展放。收斂得越深,展放得越大。對太極拳的理解越深,也就越懂得曲直、含放、吞吐、開合。其實,這些曲直、開合、吞吐是不能分開的,不能只有曲,沒有直;不能只有開,沒有合:不能只有吞,沒有吐。孫祿堂說過:“開合就是一式。”開就是合,合就是開。我的老師李經梧則認為,化就是打,打就是化。化打合一,其實就是開合合一,也就是陰陽合一。實際上,吞與吐也是一個。也就是剛與柔,曲與直,蓄與放都合成一個這也就是“曲中求直”的意思。

太極拳是始則分陰陽,在用的瞬間必須合成一個。自身能合成一個,這叫知己,也就是自身的內外,虛實、意氣、形神能合二為一。在對敵時,能夠做到與對手合二為一,這就是知彼。太極拳高手在推手時能夠做到與對方合二為一,自己可以是陰,對手是陽,這時是舍己從人,順遂柔化;自己也可以為陽,對方為陰,讓對方完全聽從你的擺佈,不得解脫。是主動控制,還是順遂柔化,完全在自己的意識掌控之中。

上述的是推手中的陰陽合一。在自己練拳時,則是自身要做到陰陽合就是形體上,勁力上,神意上,都要相反相成。有了曲蓄,才有直發,?有了含蓄,才有展放;有了收斂,才有發放。所有這些,其實就是向內和向外兩種勁力的相反相成。收斂和曲蓄,是神意和外形上的反映。有的人,你能在外形上看出曲蓄的動作,而有的人你是看不出外形上的曲蓄的,但是,內裡的氣機、神意是含蓄的,收斂的。據我所知,功力越深的人,外形動作越小,身架越高,外在的神意越安閒,最高能達到“無形無相”的境界。太極拳的高境界,是鋒芒內斂,無形無相,稍一展放,就發之至驟,放之必遠。

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有“敷、蓋、對、吞”,其中就有吞勁。太極拳最重要的是吞吐二勁。能吞化,然後能展放;能收斂,然後能展放。如果遇到很大的來力,你不會吞、不會曲蓄,那就是兩個剛力相碰,那就是頂抗。所以,太極拳要求你剛我柔,你進我退。這裡的退,不是身形,步法上的退,而是勁力、意氣的退,也就是精神意氣上的含——向裡、向內的含蓄。所以,拳論說:“勁以曲蓄而有餘。”曲蓄以後的的發放,就會呈現出穿透勁力,會有放長擊遠的效果。蓄得越大,吞得越深,則展放得越直、越透、越遠。我認為,這是太極拳在技擊上特有的東西。太極拳是以我的不變應你的萬變,以我的小動應你的大動,甚至是以我表面上的不動應你的動,以我的慢和靜應你的快和速,以我的無力擊你的有力。

這裡的吞掉有兩層意思。一種是通過我身體的傳導把來力引入地下,我的身體這時沒有絲毫阻滯,像個導體一樣,把來力傳導到地下。這就要求練拳者身體要松透了,如果沒有松透,就接不住對方的來力,也就不能傳導到地下,你就會被對方打倒。太極拳練習的是遇到巨大迅猛的來力時,能夠在接觸的瞬間把來力空掉,化掉,也可以理解為松掉——把來力通過你的手臂,軀體,松到地下去?另一種是把自身練成球體,讓來力在身體上做一個圓弧形的轉化,也就是把來力分散掉了。這也是吞。這兩種吞,也就是化掉對方的來力。化掉來力,反過來就是打。這也就是“化打合一”。假設你一拳打到我的胸口,我胸口吞化來力,同時把來力通過後背傳遞到我的手臂,再反擊你,這就是“化打合一”。我們練拳要把自身練成一個太極球,讓丹田內氣充實飽滿,富有彈性,打在上面嘭嘭作響。我見到的許多太極拳家,他們在技擊時,身體都有這種反應。這就是太極拳的掤勁。掤勁是太極拳所有勁力的根本。掤勁就像充滿氣的籃球,能夠承載力量,充滿彈性。當這個球體受到來力衝擊時,受力點有個瞬間的凹陷,這就是太極拳的曲蓄,也就是吞勁:然後,當這個球整體彈回來的時候,就是發放。這也就是太極拳論說的“挨著何處何處擊”。所以,曲和直,蓄與發,開與合,收與放,就是太極拳陰陽的具體體現。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明理,也就是明白太極陰陽消長轉換的道理。陳鑫說“五陰五陽是好手”,也就是陰陽高度合一,高度協調,剛柔俱泥,亦剛亦柔,忽隱忽現。這個時候,你就變化莫測,沒有端倪,勁力只有在發放的瞬間是直的,其他時候都是圓的,都是曲蓄的。太極拳還講究“哼哈”二氣,有“哼哈二氣妙無窮”的說法。這裡的哼哈二氣是和太極拳的勁力聯繫在一起的,表現在勁力上是吞吐,表現在形體上就是曲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