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一柔到底 ----略談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鍛煉方法

一柔到底 ----略談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鍛煉方法
文章來源:悅太極

 吳式太極拳,本來是楊氏太極拳的老套路,所以在早先一直被人們成為楊式而不是吳氏。自從已故吳鑒泉老師昔年在南北各地廣泛傳授這種老式的套路以後,人們為了不讓她同楊澄浦老師的楊式套路混淆,才開始出現了吳式太極拳這一名稱。已故許禹生先生著《太極拳式圖解》,在談到太極拳的流派時,有這樣一段話:當露禪先生(即是首創楊氏太極拳的楊福魁老師)充旗營教師時,得其傳者蓋三人:萬春、淩山、全佑(即是吳鑒泉老師的尊人)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可見吳式太極拳的柔化特點,原本是楊氏太極拳所固有的東西;只不過吳氏兩代專攻柔化,柔化遂成為吳式太極拳的顯著特點而別樹一幟了。
怎樣提高吳式太極拳的柔化功夫呢?根據我的淺薄體會,她不但只有很簡單的一個信念-----根據種瓜得瓜的道理樹立了求柔得柔的信念,堅持著一柔到底的柔化鍛煉;也根據了固有的理論,結合了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語見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三個階段,在鍛煉過程中,堅持著下面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當然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但是練習吳式太極拳者真能堅持貫徹,卻也並不太多,因此,我特地介紹於後,供參考研究。


1  在第一階段,為了打好柔化的基礎,必須堅持練柔不練剛的原則,傳說太極拳原本有一個俗名叫軟拳,也叫化拳(見許著《太極拳勢圖解》),另外還有一個別名叫綿拳,或者叫做黏拳”(見上海永年太極拳社的十周年紀念刊)。從這些俗名或別名裡我們可以看出:太極拳是一種專練柔化功夫的傳統拳法。再拿前人所留下來的文獻看:在武禹襄的太極拳論裡,第一句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裡,對於輕靈的要求也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說法,說的更明白些還有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等語。這是要求練拳人不要去學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的方法,應該去學拳論後面所說的四兩撥千斤的不以勝、和耄耋能禦眾的不以勝。在《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說的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後極堅硬等語,也都是指化剛為柔(古人詩句有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之語),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意義而言,也即是《老子》所說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意思。上面的這些話,都足以證明:太極拳所追求的確實是在柔和不在剛,吳式既純以柔化為主,我們想要學好她的,首先就應該練好他的,否則也只能是硬化而不是柔化


2  第二階段,為了提高柔化的品質,必須堅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則,這要求練拳人,在行動時應當運用一時的想像去完成各式動作的要求,不要依靠用力或多用力去表達各式動作的作用。在武氏拳論裡有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等語,即是指用意不用力而言。為什麼要這種練法呢?可以分三點來說。第一,用意來代替力,是使練拳人用更少的力去進行鍛煉,來達到更輕更柔的要求;第二,在行動時,用意識去支配動作,是使動作處處聽命於意識的一種方法,不但在養生方面能夠得到意志集中和精神貫注所產生的生理效果,而且在技擊功夫上也可以養成動必有意,不意絕不妄動的重要習慣;第三,她也是使動作與呼吸相互適應的主要關鍵。《十三勢行功心解》裡所說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也要在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下,去進行鍛煉,才會逐漸有所體會。有不少練吳式的人,在進入第二階段以後,都不免在提高柔化品質的道路上,遭到了四倍功半的損失。據我看,他們沒有給這一原則足夠的重視。


3  在第三階段,為了鞏固和發展柔化的作用,必須堅持求靜不求動的原則。這一法則,在本質上,仍是用意識去影響動作的一個法則。不過在第二階段的運用意識,是由簡單的用意到複雜的用意,即是在初練時,只會在少數的動作裡運用意識,必須逐漸練到多數動作一直全部動作都會運用意識而不是覺困難,才算大功告成。而第三階段的用意,則是要求我們走相反的道路,即是放棄複雜的用意,而尋求最簡單的用意。這顯然不是要求我們從多數動作的用意,在回復到少數動作的用意,而是要求我們把原來的各式用意,在新的觀念下,從根本上都看做一動一靜(及一陰一陽,或者一實一實一虛)所構成(新觀念當然要在懂勁以後才能產生),而專在動和靜的轉變上,運用我們的意識。拿我國古代哲學來說,就是千變萬化不離陰陽的道理。在武氏拳論裡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即是陰陽,就是指此而言。但太極拳還有一個最高法則,叫做萬法歸一。前面所說的有陰有陽,還只能算作,不能算作。因此,練拳人在懂得陰陽相濟(即是剛柔相濟)的道理和作用以後,還得進一步追求動中求靜的功夫,才算符合太極拳萬法歸一的要求。在舊哲學裡,凡是陰陽未分以前的現象,都叫做太極,王宗嶽拳論所說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而為二,即是陰陽;合二為一,即是太極。動中求靜(即是實中求虛)就是為了求,不是為了求。我國武術,在技擊鍛煉上,本來都有由博返約的要求,太極拳的由博返約,為了符合萬法歸一的理論,最後要歸納到一個字,真是一柔到底、柔到極點的鍛煉方法。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練拳明明是動的,要靜只有不動,不懂則如何練拳呢?看來似乎矛盾。但是,上面已經講過,動中求靜仍是運用意識去影響動作的一種法則。所以她要求的,只是不要在動作上追去更費力或者更複雜的,而是要求他們運用意識去影響動作,是動作的品質向著更淳樸,更平淡的方向去發展。說的更近一些,就是要求我們在懂得用意以後,不要越練越起勁、越練越興奮,而要求我們越練越含蓄,越練越冷靜。這在技擊上,是培養練虛靜功夫的方法,在養生上是用來導致神經中樞發生保護性抑制作用的方法。須知拳論裡所說的人剛我柔人不動,己不動,首先應當我們在身心上有了足夠的鎮靜功夫守靜待動的素養,才能把這種人先我後的適應方法,運用的十分準確,已而取得了後發先至的預期效果。在練習吳式太極的人中,也有不少對這一原則信心不足,因此,我們在應用時,也很難發揮柔化功夫的最高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