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面試碰到這四大心理暗示,還有不成功?

面試碰到這四大心理暗示,還有不成功?
文章來源:MBA智库百科MBA智庫百科

面試中,常常有一些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如僅僅因為學校的級別問題而面試被強制結束;或是衣著外貌等表面東西差強人意而被拒絕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都有一定的效應規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瞭解:

近因效應:相貌平平卻自信

案例:畢業生小林是個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個單位參加面試,進考場後,考官只輕描淡寫地問了他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是哪個地方的人等幾個問題後,就說面試結束了。正當他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小林立刻回答:你們並沒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準的問題,所以,你們也並沒有真正地瞭解我!考官點點頭說:好,面試結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結果是錄取通知書如期而至。

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其實,考官第一次說面試結束,只是做出的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首因效應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首因效應:穿著張揚讓人驚

案例:小楊是一名名校工科畢業生,專業對路、成績優良,在厚厚的應聘材料中脫穎而出,入列預選名單。但她面試時,穿著過於新潮:鮮豔的短上衣、破舊的低腰褲,很誇張地戴著熱帶風情的大耳環,一進門就讓由高級工程師組成的考官們一愣,考官們沒問幾個問題,就結束了面試,結果當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夠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面試中首因效應的作用不可小瞧。雖然考官的印象標準不一樣,但總體來說有些標準是一致的,這就是:踏實、開朗、精神飽滿、信心十足、坦誠、機敏、幹練的人,會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類專業要求踏實、耐得住寂寞,而小楊的穿著,卻給招聘考官留下了華而不實、喜歡張揚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鯰魚效應:組織應聘顯活力

案例:小陳是班長,他希望班上同學都能儘快地有個好工作,所以每次參加應聘活動,他都會成為熱情的組織者,在應聘場上,幫助同學出謀劃策,並讓男同學為女同學在熱門單位擁擠的招聘台前開路,一起遞上簡歷等。他的簡歷還沒遞出,就有幾個單位主動來詢問他的情況,有一個單位發現他和自己單位的用人需求對口,立刻就問他有沒有意向到他們單位應聘。

小陳無意間展示了鯰魚效應。鯰魚效應源於一個典故。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可上市的沙丁魚只有一位老漁民捕的魚是活的。其奧秘在於:他在捕來的沙丁魚中摻了少量的鯰魚,使得捕來的沙丁魚一直保持興奮狀態,活蹦亂跳的,所以能賣出高價。鯰魚效應在人才學中泛指與眾不同的人、能給群體和企業帶來活力的人。這樣的人最受歡迎。招聘時,特別是在人才市場上有眾多畢業生時,招聘人員會非常注意觀察每一個人的表現,應聘者中,誰最有活力,誰最有創意,誰最受青睞。集體面試時,也一定要注意鯰魚效應。如果輪到你發表意見時,要力求主旨明確,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方能脫穎而出。

暈輪效應:班門弄斧讀畫報

案例:小劉是個專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到外貿單位應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樣簡單地遞交簡歷,肯定沒有一點希望。他想了個點子,在中午招聘人員吃午飯時,他拿了一張全英文版的畫報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兒閱讀。當招聘人員被彩色畫報吸引過來之後,他就用流利的英語給他們講畫報上有趣的故事,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招聘人員收下了他那只有專科學歷的簡歷,他也成功地被招進了這家單位。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的某一品質特徵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甚至是弱點。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把自身的優勢充分地展現出來,一定會給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對方的賞識,取得應聘的成功,就如專科生小劉一樣。當然,在運用這一效應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製造光環效果,那種虛妄的行為,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產生了近因效應,通常我們都無可奈何,但是暈輪效應的利用,是近因效應蕩然無存。面試中,各種效應都是可能存在的,在面試中成功,大大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嘗試與自己的努力和變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