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你為何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壓根就是個騙局

你為何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壓根就是個騙局



轉載自微信號:古典古少俠(gudian515)
作者:古典
原標題: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作者簡介:古典,著名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柳丁學院創始人。著有百萬級暢銷書《拆掉思維裡的牆》《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先給你講個故事
看你有沒有中招


---------------------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訊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迴圈——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


本世紀三大絕症
其實是個閉環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資訊超載知識碎片化

資訊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資料: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幹不過谷歌度娘。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


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1/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裡聽完一本書;


2/其次被打碎的是資訊,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党,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3/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資訊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互聯網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幹不過電腦),而資訊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資訊,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資訊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視窗,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喂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字,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


怎麼辦呢?

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此處有人準備直接拉到下面準備開罵“你他媽懂個屁太極”,這就是碎片化太厲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沖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裡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字,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1. 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2.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3.  找到你要到資源。



2/擴充學習資源——人事網書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路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資訊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資訊,而是篩選和刪除資訊。

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
1. 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2.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3. 進一步用網路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721法則: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練習、思考和討論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資訊,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資訊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如果能看到這裡,順便說一句——我每週只寫一篇不那麼好讀的乾貨文,一方面因為我懶,另一方面也因為我並不認為天天刷文能對人有所幫助,每週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個觀點,做一點行動和思辨,幫助遠遠更大。(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記得在後面留言,做討論的20%


4/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引用別人東西記得注明來源哈)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路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