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貼自康健雜誌】
3C產品「照熟」水晶體,30幾歲白內障案例急增!
別以為白內障是銀髮族的專利,越來越多中壯年族群也開始感受到「視茫茫」的痛苦。 當無可避免的「忙」,導致視力從「茫」到「盲」的時鐘開始快轉,究竟該怎麼辦? 依衛服部健保資料統計,因白內障就醫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就超過100萬人,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明顯「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近五年55歲以下白內障案例增加了30%,推測主要原因和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使用脫不了關係。
別以為白內障是銀髮族的專利,越來越多中壯年族群也開始感受到「視茫茫」的痛苦。 當無可避免的「忙」,導致視力從「茫」到「盲」的時鐘開始快轉,究竟該怎麼辦? 依衛服部健保資料統計,因白內障就醫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就超過100萬人,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明顯「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近五年55歲以下白內障案例增加了30%,推測主要原因和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使用脫不了關係。
比起手術風險,「看不見」的生活危機更需要擔心
台灣白內障權威何一滔醫師說明,白內障是老化的自然進程,「就跟頭髮變白一樣。」當眼球中間原本清澈有彈性的水晶體隨著時間變化,而開始出現混濁、硬化,就會出現視力模糊、飛蚊症、畏光⋯⋯慢慢地像霧裡看花,越來越看不到。而加速水晶體老化的原因包括紫外線、3C產品散發的藍光、微波等等,「以前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曬,以戶外族群如農人的風險較高;現在反而年輕化的都是上班族。」雖然白內障初期可以透過點藥的方式來「延緩」,而無法回復;當視力惡化到一個程度,就只能藉由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來改善視力。如果自己評估白內障已經嚴重到影響到生活或工作,就建議可以考慮進行手術。「尤其是長時間在電腦前辦公、用眼需求高的族群,或是有些白內障因為生成位置的不同,可能不是很嚴重,但是燈光一照視線就黑掉了,開車的時候就很危險。」
想再年輕一次,先做好這些功課
目前台灣白內障手術每年約有17萬例,何一滔醫師表示,第一個人工水晶體從1949年就開始發展,目前的白內障手術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手術傷口小、復原快,配合人工水晶體的光學科技進步,患者對術後視力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早期的人工水晶體只有單焦球面,後來發展到非球面,還有俗稱多焦的雙焦點,現在又更進一步發展到三焦點,視力遠中近的調節清晰度更高,還可以一併解決老花、散光等問題。」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換完人工水晶體,視力依舊感覺不夠好?何一滔解釋, 眼球是人體最小、最精密的器官,還牽涉到光學的問題,術前檢查、患者用眼需求評估和醫師經驗判斷等等,種種複雜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最終成果。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則是影響術後視力的另一大重點,目前健保給付的單焦球面約佔白內障手術的6-7 成;雖然眼睛是重要的靈魂之窗,許多長輩還是不捨得在自己身上花錢,抱持「堪用就好」的心態而選擇健保片,還有部分是因為術前收到的訊息不足,根本不瞭解人工水晶體有多種功能類型可供選擇,或是術後殘留老花不方便,才深感後悔。而隨著白內障年輕化趨勢,願意自費選擇多功能人工水晶體產品,讓漫長未來能看得更清楚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很多高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他們更了解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對新式人工水晶體的接受度也比較高。」
醫療科技創新 看遠看近、老花散光一次改善
過度使用科技帶來視力惡果,卻也因為科技的進步為白內障患者帶來復明的契機。人工水晶體從球面進步到非球面,降低球面像差,改善視覺殘影以及周圍影像變形問題;而單焦點、多(雙)焦點、三焦點的「焦點」指的是眼睛對於不同距離的焦距,「傳統多焦點看遠看近是可以的,但看近有比較固定的距離,延伸性不是太好,需要時間適應,或是透過兩眼手術時使用不同度數來達到調節焦距效果,而新式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在遠中近的幅度調節可以達到更廣,眩光等視覺干擾也較少,術後滿意度高,能滿足現在年輕一代大量使用3C產品,對於近距離視力的高度需求。」
◣單焦點人工水晶體(視覺模擬圖)
◣傳統多(雙)焦點人工水晶體(視覺模擬圖)
◣新式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視覺模擬圖)
除了少數人會因個人眼睛狀況和用眼需求不同而影響選擇,一般而言,新式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所運用的光學成像技術也較高。何一滔補充,除了焦點多寡之外, 各種光學技術的發展對術後視力改善也有很大的幫助, 如分光技術與光學材料的精進,在術後視覺的亮度、色差、景深、鮮明對比度,以及夜間視力和眩光改善都有顯著的提升;而四個支撐腳的均勻設計,更能確保晶體植入後的置中效果與長期視力品質穩定度。
另外,淡黃色的材質有過濾紫外線及高能量藍光的效果,保護視網膜黃斑部,又能維持對比敏感度;有散光需求的患者,亦可選用特殊設計的人工水晶體一併矯正之。何一滔也提醒,術前一定要做好完善的檢查和諮詢,才能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