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深刻領悟太極功夫的大松大軟!

深刻領悟太極功夫的大松大軟!
文章來源: 陳雄 悅太極



沒有松沉功夫就理解不了大松大軟
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在晚年的拳學領悟最後歸結為:“大松大軟,穩靜安舒,輕虛無為。” 八歲即師從李雅軒先生學拳而後來成為李雅軒先生的女婿——陳龍驤在《太極拳習練必要“大松大軟”》文中說:“練太極拳時講求心存靜養,蓄神養氣,澄心定性,穩靜安舒,緩緩出動,松柔沉穩。‘大松大軟’的練法正是為了培養和訓練這種靈機。有了這種靈機,即有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神明感應後,在技擊中才能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反應,才能生出莫測的變化,才能應付突然之來手。先師總結和提出的‘大松大軟’練法,是穩靜心性、修養腦力、清醒智慧、感覺靈敏、增長內勁最佳的手段及方法。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謂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地感覺,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這種‘大松大軟’的練法,練習日久,兩臂如綿裹鐵異常松沉,又如軟節鋼鞭又軟又重,內勁則自然增長,發出勁去人裡透內,傷人內臟,驚心動魄……由於這種‘大松大軟’的練法是持以虛無的氣勢,是以神、意、氣來率領,感覺異常靈敏,身勢練得柔若百折若無骨樣,故在推手中,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我意在先’。”

以上所述是陳龍驤先生對“大松大軟”的解讀,如果不是太極拳初學者,看了應能比較明白“大松大軟”練法是沒問題的。倘若不能正確理解太極拳之“松”,確實是誤人不淺,所以有人反對“大松大軟”就不奇怪了。某大俠在他撰寫的文章中質疑:“大松大軟究竟是一種革命性的理論,還是一種誤入歧途的謬論呢? 以大俠的斜眼來看,大松大軟理論實實在在是一劑毒品 ,許多人練一輩子太極,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這大松大軟的毒。”再如傳聞對太極拳有了深切體悟的泰國名師某先生在他所著的拳書中說:“最初的楊式太極拳理論跟陳家溝的理論一樣,是講求五陰五陽,允許用力。但到第四代以後出現分歧,李雅軒的大松大軟與鄭曼青的松淨之說,都不同以往要求完全去除拙力。雅軒師的大松大軟在兩岸都有市場,但也有人因練不出功夫而連呼上當……還是五陰五陽的理論比較好,練不出功夫至少可以練把子力氣。”


其實從老子《道德經》中:“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這句話得到啟迪,話裡既有“返老還童”的追求,也有以拳證道對“大松大軟”的體悟。大家都知道嬰兒和幼小兒童的身體十分柔軟,所以利於快高長大,這歸功於柔軟。再有兒童身體松柔,猛然間摔了一跤,一般沒有什麼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則會骨折、摔傷,甚至與世長辭。太極拳練出了松柔,就是讓人更健康,避免意外傷害,提高練習太極拳功夫的層次。在生活事例中可以看到,兒童的自然松沉也是蠻厲害的,大人如不打小孩的屁股,還真的拉扯不了小孩移步呢!

大松大軟的錘煉,是讓太極拳習練者追求老子所說“複歸於嬰兒”的狀態。讓你倒回到嬰兒是不實際的,然而通過修煉太極拳,讓你消除身體的拙力。所以青年以上的太極拳愛好者得向嬰兒和幼小兒童學習,第一點,身體柔軟如嬰兒,練太極拳時,想像自己就是嬰兒和兒童那樣屈伸自如,每一個動作都不要有僵滯之力。第二點,嬰兒腦袋還未生合,所以能無憂、無慮、無欲的入靜,這樣能生機旺盛;幼小兒童的無為入靜,會比大人好得多。練習太極拳的 “動中求靜”,能入靜者對身心健康有莫大裨益,也給技擊帶來好處。第三點,不患得患失,灑掃應對,舉重若輕,精神放鬆的同時, “專注一方”地練拳。第四點,行拳練功如嬰兒呼吸,也是 “複歸嬰兒”的修煉,新生兒呈現腹式呼吸,表現為小肚子一起一伏。

從心靜體松入手,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乃是修煉太極拳之路。有些人對“大松大軟”練法的理解不透,我想主要原因是未能真知真會“松則沉”。松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李雅軒先生對此指出:“太極拳所講的柔軟,是指的周身均勻,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擊上所需要的柔軟,而不是腳翹得特別高,腰折得特別彎,這樣失掉了靈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軟。因為這些不合生理的柔軟,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擊和健身方面,都沒有什麼好處的。”進而松柔兼備,松而能沉。

我認為“大松大軟”的“軟”含有兩個較為重要的技術內涵。“軟”的第一個內涵是:
1、勁順氣和。
2、恰到好處的意念。
3、穩靜安舒。
4、皮肉不僵,筋骨不緊。
5、感覺靈敏,動作變化快;如果感覺跟不上,動作變化不夠及時,那麼就談不上太極拳之軟。6、單練拳架也好,對練推手也好,身上少有滯點和硬點,當然身無滯點和硬點是最好;如果身上尚有不少滯點和硬點,還怎樣體現太極拳之軟啊?
李雅軒先生對此指出:“鬆軟著練拳,可以練成一身柔軟,百折若無骨,無論對方如何讓來,我都能好不抵抗的隨機應變的給走化過去,乾乾淨淨地將其化掉,決不拖泥帶水。” “軟”的第二個內涵是:如果松沉不了和沒有扎實的松沉功夫,那麼“軟”就沒有相應的功效和威力。比如羊毛線再柔再軟,也遠比不上揚鞭催馬那麼擊打厲害,因為鞭子的品質比羊毛線大得多。太極拳具有水性特點的說法,是言之有理的。水是很柔軟的,然而水的膨脹力和衝擊力卻很強大。單是水的柔軟而沒有水的膨脹力和衝擊力,那麼對太極拳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人身最柔軟的是氣和血,打太極拳特別講內氣的運行,倘若連氣沉丹田都練不了,那麼剛柔相濟不是一句空話就是大打折扣,因為有柔有剛皆因氣血拳勢之所為。

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松的功夫。松彈勁、中定勁、松沉勁、輕靈勁、渾圓勁、虛無勁等等都須從“松”中求得。李雅軒先生把太極拳功夫從勁的角度分為五級: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又明確指出:“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硬勁就是常人所用之勁力,僵柔勁乃練過太極拳一段時間後,人體各部位僵柔不一的局部發力,發力時接觸點有硬力感的勁力。松沉勁是內勁的主要表現,也是入門的基礎勁力,其他勁都是由松沉勁展開而成。勁由腳底起,瞬間達接觸點,是身勢的整勁。鄭曼青先生在《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第十三》裡面告知:澄甫先師曾親傳楊家太極不傳之秘有十二則,其中第二則是:“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須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輕靈勁為帶有內勁之整勁,接觸點感覺較輕,動作變化較靈活;輕靈勁在松沉的基礎上練出來,雅軒公曰:“沉重和輕靈都是自身松淨過後的一種感覺。果能松淨了,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練到了“沉中輕”和“沉中靈”,才會練出真太極的輕靈勁。倘若沒有了輕沉兼備、靈沉兼備的功夫,就算練出了所謂的輕靈勁,只能體現操味之軟,沒能體現拳味之軟,是假太極的輕靈勁。輕靈之後的發展方向必然是虛無,這才符合小力勝大力和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原則。

雅軒公指出:“蓋輕靈仍有物也,如到虛無則無物也,則一切無不從心所欲,以達通玄通妙之境界。”虛無勁是輕靈勁的進階之勁,妙到接觸點幾乎無感覺。作為深層次的太極拳東西,有了虛無勁,還得有虛無氣勢。內勁與氣勢是密切聯繫的,都在大松大軟裡面,虛無氣勢又妙在哪裡呢?雅軒公說:“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在技擊方面,其變化作用,其妙無窮。如遇剛勁來犯,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來犯,可以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著實地,摸不著重心,英雄無用武之地。”

據我瞭解,不少人練習國標競賽套路也好,打傳統拳架也好,都是沒有基本功支持的花拳繡腿,老練家亦稱“空架子”。因沒有站樁、松腰、松胯、松肩等基本功而練不出沉肩墜肘、松肩垂手、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開胯圓襠、挺膝松踝等松沉功夫,當然身上沒有多少松沉勁,沒了相應的松沉勁,怎麼會練出輕靈勁呢?更談不上虛無勁了。那些沒有多少松沉功夫的人說“中了大松大軟的毒”、“大松大軟是誤導太極拳愛好者的忽悠之話” ,不足為奇啊!可以理解的。李雅軒先生在談到太極拳穩靜鬆軟地練功可練成五種太極拳功夫時說:“三、松著勁練拳,可以使腳下松沉穩固,腰腿上有彈性的力量,無論對方用多大的勁沖來,我可以用柔動之力化掉,我的兩腳是有根的,絕不會被其衝動。四、鬆軟著練拳,可以有丹田的沉著之勁,可以無論在任何形式之下,我的氣意始終是沉著的,絕不會使氣意浮起。五、松沉著勁練功,可以使膽力充實,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膽是堅強有力的,無論對方多麼兇狠,我總有半法將其降伏的。我有松沉之心勁,有冷狠快准,如裡透內之心勁,一定可以將其打服、將其摧毀。”



去年,我對曾在國外學練過瑜伽的徒弟紅雲說過:“不宜用體操或瑜伽姿勢動作的松柔鬆軟去理解太極拳的‘大松大軟’,體操或瑜伽姿勢動作的松柔鬆軟缺少了太極拳中特有的松沉,這是個根本區別。”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在陳微明筆錄整理的《楊澄甫論太極推手》文中說:“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 太極拳愛好者練出了柔軟沉重的功夫,就會知道雅軒公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的“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覺得所言不虛,且深信不疑;而沒有松沉功夫的人,則是理解不了李雅軒先生的“大松大軟”練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